阿舍的《阿娜河畔》,讲述的是在新疆茂盛农场的建设中,以明双全一家为代表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历程。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展现了几代人在边疆建设,为国家而奉献,为理想而奋斗,为生活而努力的动人篇章。
小说以精细的笔墨描述了农场的发展与人的命运。明双全、明中启、成信秀、石昭美、许寅然等是农场建设者集体“镜像”,他们面临着种种苦难却始终保持对党忠诚,对农场建设事业矢志不渝的革命理想主义萦绕在建设者中间,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标识。“眼望四野万象,心如明镜磐石。”正是胸怀这样的信念,使农场建设的历史成为共和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阿娜河畔》一直写到新世纪初,纵贯50余年的命运轨迹,串联起茂盛农场的建设史。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各有重要人物串联,这些人物都和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形成呼应关系。第一部分以成信秀为核心,讲述这个出身湖南乡绅家庭的才女,如何深入新疆投身水利建设,又如何在坎坷的爱情路上与两个男人结成家庭。
《阿娜河畔》具有沉郁厚重的精神底色,作者以女性的细腻和深挚的情感,书写农场普通人的情感历程与心灵世界。书中,爱的主题既宏大、深沉又明快、敞亮,既有奉献了青春奉献终身、奉献了终身奉献子孙的时代大爱,也有柴米油盐、锅碗瓢盆、家长里短的伴奏曲。诚然,兵团各农场物质条件、资源禀赋、自然环境同祖国内地许多省市相比有很大落差,但一代代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投身伟大而神圣的国家战略,屯垦戍边,战天斗地,生活充盈,精神富足,生生不息。
阿舍的写作并不局限于个人生命的摹本,它更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纪念。从初代建设者筚路蓝缕的艰辛、持之以恒的奋斗,到上海知青们建设祖国的热望、绵延千里的乡愁,再到农场后代们一步步的努力、时代变换的选择……面对千变万化的文学世界,阿舍发掘的是一个个鲜活丰饶的生命原貌,铭刻的是一段弥足珍贵的心灵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