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伏牛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08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凉茶
□金光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山里人生活简单,连喝茶也很简单。每年夏季,喝凉茶是山里人所必需的。

    都说山里空气新鲜,夏天凉快。其实,太阳下,哪儿都热。只是山里树多,风凉,只要不在太阳底下站着,屋子里、树荫下,还是十分凉快的。但是人们总不能老待在屋里或是树荫下,大部分时间需要到田里劳作,即使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也得侍弄庄稼。凉茶便会伴着他们,渴了的时候喝上几口,袪暑降温,心里会爽快一点儿。

    我们卢氏南山人不怎么喝茶叶,他们喝的凉茶是自制的,简单又清凉。一般情况下,采一把甜竹叶儿,到河旁拽一些野薄荷、丁骨碌草,顺便再扯一点金银花秧儿,放在锅里煮。讲究的人,还可以挖些菅草根放进去,煮出来的凉茶甜丝丝的,有一股清香味。

    大集体年代,每到麦收季节或夏播时节,生产队会专门派两名妇女煮凉茶,烧上一大锅,再装进暖水瓶里,送到田间地头或是打麦场,供劳动的人解暑。土地个人承包制实施后,一家一户干庄稼活儿,家庭主妇们就得自己操心了。一大早,她们到山坡下、河畔采摘材料,晌午饭吃过,开始煮凉茶。大约煮上一个小时,凉茶就好了。那凉茶呈褐色,十分清淡,但飘着一种馨香。主妇们会把凉茶盛进瓦罐里,下田干活顺便提到地头,割麦或锄地时,打一个来回,喝上几口。一晌活下来,能把一瓦罐凉茶喝得精光。

    奶奶煮得一手好凉茶。她常说,夏天干活出汗多,身子虚,吃馍吃菜只能顶饥,但喝凉茶可以补身子骨。她煮凉茶除了使些常用的材料外,还要加一些柴胡和荆芥。到了伏天,她又要往锅里放一把连翘叶儿,使凉茶由清香变得苦涩。大人喝起来倒没什么,可我们小孩子喝着难以下口。奶奶就哄我们:茶苦排毒,你们小娃儿爱吃生瓜梨枣,多喝点放了连翘叶的苦凉茶,能把你们身上的毒排出去。

    有年夏天,我和几个同学到梨树沟割蒿草积肥,那些铁秆儿蒿和山麻秆都长在没有树的荒坡上,太阳直晒着,大家一个个热得汗流浃背,嗓子快要冒烟了。有人跑到小沟渠里找水喝,但扒开枯叶一看,水里有许多一寸多长的节节虫,吓得他赶紧跑了回来。我们坚持着把蒿草背回来,奶奶早已等候在后门外,见到我们,颠着一双小脚端出凉好的凉茶,每人一碗递给我们。大家咕咚咕咚地喝起来,喝完了才品出那一丝苦涩味。一位同学问奶奶,为啥她煮的凉茶味苦?奶奶慈祥地说,这茶喝在嘴里苦,可到肚子里是甜的。同学咂吧咂吧嘴,疑惑地笑了起来。

    夏夜,喝凉茶也是山里人的一种习惯。男人们聚在大核桃树下,坐在石头墩子上,一人跟前放一碗凉茶,边拉家常边喝茶。他们从庄稼扯到天气,又从天气扯到收成,扯来扯去,把碗里的凉茶喝完了,才止住话题。而妇女和孩子们会在院里铺上一叶苇席,坐在席上听“王刚刚”或斑鸠叫,有月亮的时候,还看着月亮听老人讲故事。小板凳上放的凉茶,常常在故事中不知不觉地全喝到了肚子里。

    外出工作几十年,喝过信阳毛尖、武夷山大红袍,也喝过黄山猴魁、云南普洱,这些茶都是天下名茶,品起来别有风味,但心底里,老家的凉茶却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为我知道,名茶配的是名人居士,而凉茶配的是田里劳作的辛苦人。

    一次,有同事跟我一起回到家乡,正值夏日,母亲烧好凉茶准备给大哥往地头送,见我们大汗淋漓地回来了,赶紧放下茶罐重新笼火给同事烧鸡蛋茶。我说,就喝凉茶吧,于是随手拿了两个碗倒了凉茶,一人一碗喝起来。同事喝完,说第一次喝这个茶,很特别。到了晚上,他还要喝,母亲再一次提出给他烧鸡蛋茶,却被同事挡住了,他说他就要喝那个凉茶,那种味道香得很。

    许多年以后,母亲提起这事还很自责,她说,人家大老远从市里来,就让人家喝了几碗凉茶,心里过不去。我说,这比喝鸡蛋茶更让他难忘。

    前几天回老家,闲着无事便开车往百花沟里转悠,到了梨树坪,路至尽头,车掉头停在一棵大核桃树下。一位采药人正好从山上下来,邀我去他家里小坐。刚进院就闻到了凉茶味儿,正要说话,一位老太太端着两碗凉茶从厨房出来递给我们。喝了一口,一股茶香便沁入心脾。我索性闭上眼睛,品起这凉茶的滋味来。于是,脑海里,早已作古的奶奶、母亲以及那些忙碌的庄稼人,一个个排着队向我走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凉茶
麻叔点铳
拾趣高阳山
入伏的“伏”
荆芥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