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梁媛)近年,三门峡市大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通过构建常态化机制、夯实学校教育、创新宣传载体、强化媒介赋能等举措,推动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形成“干部带头、学校筑基、社会共融”的生动局面,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强劲动能。
分层培训+基层赋能,干部教育全覆盖。市、县两级将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党员、国民教育体系,依托河南干部网络学院、“线上三门峡”APP开设专题课程,年均培训超2万人次。2023年,市委统战部联合多部门开展分层分类培训29期,覆盖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及基层统战委员、乡村“两员”。自2023年起,每年12月定为“基层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通过案例教学提升基层干部依法治理能力,实现年度轮训全覆盖。
规范教材+课题引领,教育主阵地显成效。教育系统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停用违规教材,排查整改校园公共场所宣传内容,制定15项具体措施推动常态化教育。依托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专题教研队伍,开展课题研究、学术交流,参与研究基地建设,让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主题月+非遗展演,社会共融氛围浓。连续四年在全市范围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月”活动,通过户外宣传、政策宣讲、网络答题等形式,累计制作展板2500余块、横幅5000余条,6万余人次参与线上答题。2024年3月,我市“捶草印花”非遗项目代表全省两次赴北京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展演,用非遗宣传介绍中华民族好故事,以文化纽带凝聚民族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