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简介】
潘先生是一名离退休音乐老师,其收入是家庭的唯一经济来源。偶然间,潘先生在某视频平台上刷到“代理全额退保”相关视频,其声称可利用国家新政策帮助客户拿回保费。尽管潘先生知晓常规退保只能返还现金价值,但迫于经济压力,潘先生萌生了试试看的想法,便在视频下方留言“想退保费”等信息,很快一位自称“法务”的人员联系了潘先生。在了解完潘先生的情况后,“法务”人员就让潘先生签订了所谓的“代理协议”,约定收取30%退保金作为手续费,并需提前支付4000元订金,待维权成功后再补缴剩余部分。
签订协议、支付订金后,潘先生便被拉进了一个专项群,并按照对方要求上传了保单副本、证件信息、手机号码、家庭地址等敏感信息。随后对方根据潘先生提供的信息拟写了一份格式化举报信让其自行寄出,并再三嘱咐潘先生必须谎称是自主维权。潘先生在对方的诱导下向保险公司进行了投诉。
保险公司收到潘先生格式化的举报信后,怀疑潘先生受“代理机构”挑唆,便约潘先生面谈。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详细向潘先生介绍了非法“代理退保”的常见手法及危害后,潘先生才意识到自己上了当。
【案例警示】
1.经济损失与诈骗风险
不法分子以“代理”名义收集消费者的姓名、电话、身份证号、家庭情况、家庭住址、工作地址等个人信息。在诱导客户退保后,大部分资金实际上流进了不法分子的腰包,有的客户资金还被转入虚假理财账户,最终血本无归。消费者提供的个人信息可能会被倒卖用于诈骗、洗钱或非法集资活动。
2.保障中断与法律风险
不法分子唆使消费者伪造证据、恶意投诉,导致消费者保障中断,再次投保面临保费上涨、重新计算等待期和拒保风险。若消费者被诱导采用涉嫌违法违规的手段进行维权,可能面临诉讼或者行政处罚等法律风险。
“代理维权”乱象揭示了消费者金融知识不足与信息不对称的深层问题。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金融消费者风险意识,让消费者明白,只有通过合法渠道维权,抵制任何“捷径”承诺,才能够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三门峡监管分局 三门峡市保险行业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