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晨宁)近年来,我市水利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多措并举、多方发力,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已高标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97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73.09%,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转,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呈现出“山清水秀、景美岸绿、自然和谐”的优美画卷,探索了一条三门峡水土保持绿色发展之路。
创新治理举措。我市采取“政企联手,治理荒山野沟”和“一企一策治理一山一沟”的做法,大力开展山水林田湖草路综合治理,有效提升了治理区域内的环境承载能力。
坚持科技引领。我市以陕州区二仙坡和寺河山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园为基础,因地施策,针对黄土高原地貌特点,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探索出了既能够治理水土流失,又能推动苹果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有效治理的同时,能够实现年产值达2亿元。
加大淤地坝信息运用力度。我市纳入监管的中型以上淤地坝共66座,已全部安装雨水情监测设施,利用省水利厅淤地坝信息平台,全天候不间断监控淤地坝水位、雨量、影像等信息,确保汛情和预警信息及时传送给淤地坝防汛责任人,从而保障了淤地坝汛期的安全运行。推动水土保持工作从粗放型监管向精细化监管、从传统型监管向现代化监管迈进的新跨越。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市水利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更加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确保流域内各类淤地坝安全度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使三门峡的水更绿、天更蓝、景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