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大抵是要回忆些什么的。当你老了,什么最值得你回忆的呢?是年轻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还是中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抑或是暮年“年年岁岁一床书,弄笔晴窗且自娱”的淡然?品读汪曾祺的《山河故人》,你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山河故人》是一本温情的集子,收录了汪曾祺先生怀人忆旧系列散文。读它,像与一位睿智的老者促膝长谈,经历人生的风霜雨雪后,将充满烟火气的琐事娓娓道来。清秀隽永的文字让人不禁感慨:人间烟火滋味长。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我的世界、西南联大、我的师承、故人偶记。汪曾祺用细腻的笔触,从幼时的故乡高邮写起,一路忆至西南联大,他聊起儿时的家庭成员和学校教员、故乡的街巷店铺和坊间奇人,还有昔日西南联大那些气质各异的师生以及在战乱年代仍有趣地生活着的人们。一段段充满人情味儿的时光,让人回味悠长。
汪曾祺爱水,他的故乡就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小时候经常到河堤上去玩,看船、看打鱼、看高邮湖。他曾说:“水有时是汹涌澎湃的,但我们那里的水平常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故乡的水,因着他的一份思恋,变得摇曳柔情。或许他曾无数次对着故乡的溪流诉说心事,静水流深滋养了落魄的他、荣耀的他,每一面的他,故而他感觉包容平和。故乡的水川流不息,像极了他对故乡的热爱,静静地无怨无悔地流淌。
或许正因如此,汪曾祺看似清淡的文笔却饱含深情,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缱绻。他曾说过,希望他的作品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他写儿时的保姆大莲姐姐,是带着感情的。在他们家,惯常女佣人被叫做“莲子”“大莲子”“小莲子”。他的保姆有一个奇怪的称呼,或许是因为她的脚背特别高,全家都叫她“高脚牌大莲子”,只有他叫她“大莲姐姐”。他写幼稚园的启蒙老师“王先生”,是带着温情的,忆起先生教过的短歌清晰如昨,如数家珍。先生常常在孩子们表演时踏风琴伴奏,他至今听到风琴声音还是很感动。阔别多年再回乡,他特地看望王先生,并作诗相赠:“师恩母爱,岂能忘怀!愿吾师康健,长寿无灾。” 在平淡中见真情,这是汪曾祺带给读者的期望。
同时,汪曾祺泰然自若的处事风骨,引导读者坚韧、勇敢地面对生活。他以诙谐的口吻写西南联大遭受空袭的日子,大部分人遇到警报迅速撤离,可是罗同学发现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旁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位郑同学,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读罢,让人捧腹,更多的却是敬畏,敬畏生命的热忱和坦然,敬畏对于灾难的“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不能被征服和打败的民族精神。
他对牙疼泰然置之:“而且有点幸灾乐祸地想:我倒看你疼出一朵什么花来!” 就算腮帮子肿得老高,照样谈笑风生。他还告诫读者,凡事都是这样,要能适应、习惯、凑合。这种乐天达观的心态让人感佩感叹。
在汪曾祺笔下,生活处处都荡漾着情趣,处处都蕴含着诗意。他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感悟,对人生的独特理解都藏在这本书中。人间烟火滋味长。如果,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不妨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读《山河故人》,让心灵安暖,细细品味生活中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