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伏牛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愁的那一米阳光
□彭胜发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夕阳西下,那一米阳光斜斜地穿过城市高楼的缝隙,恰好落在我的书桌上。金色的光斑里,浮尘轻轻舞动,像是无数细小的生命在举行某种神秘的仪式。我停下敲击键盘的手指,任由这束光线温暖我的掌心——这温度,与二十年前故乡小院里那一米阳光何其相似。

    记忆中的故乡夏日,阳光总是格外慷慨。清晨五点多,太阳便迫不及待地跃出地平线,将第一缕光芒洒向村东头的老槐树。树影婆娑,在土墙上勾勒出变幻莫测的图案。我常趴在窗台上,看那些影子从长变短,又从短变长,如同大自然上演的皮影戏。苏轼所谓“簟纹如水帐如烟”,大约就是这般光影交错的意境吧。

    正午时分,阳光变得锋利起来,将老屋青瓦晒得发烫。瓦缝间的杂草蔫头耷脑,知了却叫得愈发嘹亮。那声音不是城市里零星的、怯生生的鸣叫,而是铺天盖地的声浪,从河边的柳树林一直蔓延到后山的松柏林,形成一张无形的声网,笼罩着整个村庄。大人们午睡时,我们几个孩子常溜到村口的打谷场上,光着脚丫在晒得滚烫的麦粒上快速走动,比赛谁坚持得最久。脚底传来的灼痛感与远处田野里蒸腾的热浪混在一起,构成了夏日最鲜明的触觉记忆。

    而此刻让我魂牵梦萦的,却是傍晚那一米阳光。约莫下午四点多,太阳西斜,光线变得温柔起来。它穿过厨房的窗棂,在泥地上投下菱形的光斑。母亲的身影在这光晕里忙碌,灶台上的铁锅冒出腾腾热气,带着柴火香的炊烟在阳光中呈现出淡蓝色。我蹲在门槛上,看蚂蚁排着队搬运食物,它们的队伍有时会被我的影子打断,慌乱一阵后又重新集结。陆游诗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般闲适,大抵只有乡间才能体味得真切。

    最难忘的是夕阳将最后一米阳光赠予我家小院时分的景象。光线斜斜地掠过院角的石榴树,在灰白的墙上投下枝丫的影子。那影子随着微风轻轻摇曳,像是大自然在墙壁上作的水墨画。父亲常在这时收工回家,他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很长,先于他本人进入院门。我总爱踩着他的影子玩,而他佯装不知,故意忽快忽慢地走,惹得我咯咯直笑。辛弃疾笔下“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天伦之乐,想来也不过如此。

    如今在城市的高楼里,我依然能捕捉到夏日傍晚的一米阳光。只是这光线要穿过无数玻璃幕墙的反射,才能抵达我的窗前。它不再带有泥土的温度,不再混合着炊烟的味道,也不再伴随着母亲的呼唤。有时我会故意关掉空调,打开窗户,让热浪涌入房间,假装自己还躺在故乡老屋的竹席上,听着电风扇吱呀转动的声音,等待母亲端来冰镇的绿豆汤。

    城市的蝉鸣总是孤单的,断断续续的,不像故乡的蝉声那般理直气壮。偶尔听到一两声,反而更添惆怅。这让我想起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只不过她愁的是细雨,而我念的是骄阳。

    那一米阳光渐渐从我的书桌上退去,最终消失在城市的钢铁森林里。我打开手机天气预报,故乡此刻应是雷阵雨转多云。不知道老屋墙上的夕照是否依旧动人,不知道石榴树的影子是否还在白墙上作画,更不知道,还有没有人会踩着长长的影子走进那个洒满阳光的小院。

    乡愁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总在你不经意时袭来,像夏日里的一米阳光,温暖中带着灼痛,明亮里藏着忧伤。而当我们伸手想要抓住它时,它早已悄悄溜走,只留下掌心微热的温度,和心头淡淡的怅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国际·灵宝新闻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青州已过万重山
乡愁的那一米阳光
水杉风语
书窗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