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余脉、黄河之滨,三门峡这座传统资源型城市正以创新协作平台为支点,撬动千亿级产业生态圈——通过构建“盟会长+链长制”双轮驱动体系,串联起12条重点产业链,打造出横跨材料科学、高端制造行业的产业协作新范式。
“双长制”激活链式反应。4月15日,记者走进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中试基地,“地表最强橡皮筋”NPR新材料正在加工生产。由何季麟院士团队领衔的该项目,背后是我市独创的产业链“双长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链长统筹全局,行业龙头出任盟会长整合资源。
“我们联合中南大学等顶尖机构,把实验室的镓提纯技术在40天内转化为生产线。”河南承明光电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科峰指着正在运行的三甲基镓设备介绍。这种“政产学研”深度耦合的协作模式,已催生钼清洁冶金等23个产业化项目落地。
通过铜基新材料产业链联盟协作平台,全国第二个进口铁路运输铜精矿监管试点显现成效。华鑫铜箔等企业通过“通关模式智选菜单”,实现蒙古国铜精矿“口岸直通+原箱检测”,单批次物流成本下降18%。“从矿石进口到高端铜箔生产,联盟内17家企业形成了200公里半径的闭环供应链。”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展示的产业地图上,红铜、黄铜、青铜三条色带交织成网。
跨区域协作破壁融通。每周二清晨,三门峡至青岛黄岛的“五定班列”准时启程。这列满载苹果浓缩汁、铝轮毂的列车,已成为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共享出海口”。“通过四市联合订舱平台,我们的货柜到港时间从7天压缩至52小时。”山西运城一家果企物流总监算了一笔账:单箱运费可节省2300元。目前,该班列已辐射豫晋陕三省九市,带动492万美元农产品出口。
协作效应正在持续放大。在首届关键金属高层学术论坛期间,三门峡联动渭南钼业、洛阳钨材料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攻克大尺寸钼靶材技术难题。“当产业联盟打破行政边界,一个实验室的突破就能点亮整条产业链。”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炯天表示。
生态化平台释放乘数效应。在三门峡自贸创新联动区,“三免一全”服务让卫士药业的德国专家团队连称“意外”,从注册到投产,所有涉外手续均由协作平台“代跑腿”。这种涉企服务标准化体系,正通过我市牵头组织的产业联盟向整个黄河金三角地区复制。
深入实践,乘势而进,更宏大的协作蓝图在徐徐展开。
随着保税混矿试点申报推进,我市将串联起从蒙古国矿山到长三角制造的铜产业走廊;组建智能装备联盟,吸引布科思机器人等企业入驻,形成从关键金属到核心部件的垂直生态。
让每个企业都能在联盟中找到“产业拼图”,这是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协作发展的最初目标。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全市通过协作平台共承接350余个产业转移项目,带动区域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2.7%。
黄河奔涌,千帆竞发,砥柱中流。当传统资源型城市变身“材料科学共同体”,三门峡用实践印证:在全球化竞争背景下,协作平台已成为稳链强链新引擎,推动不靠海不沿边的内陆城市用系统集成智慧书写新时代的“枢纽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