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洁,今天突然下雪了,你能不出摊就不出摊。”
“洁洁,有啥事了我在监控里跟你说,你能听见不能?”
……
3月底,三门峡抖音网友“奶奶和洁洁(灵宝方言民谣)”发布的一则视频打动数十万网友。视频中,一位老人站在自家院子里对着监控,用一句句灵宝方言道出对“洁洁”的牵挂。近来,这则视频热度不减,至今播放量已达70.3万次,获赞1.2万余次,很多网友不约而同在评论区说道:“这是老家的声音,想家了!”
这位老人名叫李育草,是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阳店镇中河村村民,早在2020年,她的灵宝方言就获得了“国家认证”。她口中的“洁洁”则是孙媳妇杨洁,2018年起,杨洁便用镜头记录李育草的日常点滴和方言民谣,而在镜头背后,李育草的生活智慧和乐观豁达更令人动容。
爱说方言小曲 偶然成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发音人”
走进李育草家,干净敞亮的院子与视频中无异,今年96岁的她更是精神矍铄,说话中气十足,爽朗的笑容令人倍感亲切温暖。
“我姑姑是灵宝市的老师,2019年,她在郑州开会时了解到这个研究方言的课题,原本准备推荐我婆婆参与,我婆婆说奶奶会很多以前的方言民谣,便用录音的形式,将这些民谣发给了郑州的教授。”杨洁回忆,“当时教授听了认为非常好,后来相关专家又来到灵宝,我姐夫带着奶奶去专门录了视频,说是还要再次进行评选。其间,姐夫一直在帮奶奶记录方言民谣。”
令全家惊喜的是,2020年9月,李育草被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认证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河南汉语方言调查·灵宝课题发音人,“这是一项特大型语言文化类国家工程,奶奶当时高兴极了,她没想到自己随口说的小曲这么有价值!”杨洁笑着说。
担任“语保工程发音人”,不仅是对李育草的认可,也燃起了家人保护传承灵宝方言的热情。杨洁的姐夫每次回家后,都会拿着纸笔,坐在奶奶身边记录民谣,但因为工作繁忙,记录工作也只能断断续续地进行。“后来,那本手稿找不到了,非常可惜,姐夫就建议我拍视频记录。”杨洁说。
2023年5月,杨洁在她的抖音账号发布了李育草荣获“语保工程发音人”证书的视频,质朴亲切的方言瞬间将天南海北的网友联结在一起。评论区里,有祝福奶奶健康长寿的,有说灵宝话跟自己家乡话相似的,热烈的互动远超杨洁预期,这也坚定了她专注记录灵宝方言民谣的决心。
如今,杨洁的抖音账号已发布相关作品360余个,获赞24.5万次。而李育草此前唱过的4首方言民谣就收录在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标准化语言文化资源库——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中,持续传播着灵宝方言的独特魅力。
收获祝福无数 鲐背之年有了自己热爱的新“事业”
“洁洁,这个光线拍着咋样?”4月中旬的一个上午,杨洁准备在院子里录制民谣视频,李育草刚一出房间便开始找角度看光线,专业得叫人不禁直呼“可爱!”
“奶奶很喜欢跟我一起录视频,我不在时,婆婆也会帮奶奶拍些视频。”杨洁笑着说,奶奶面对镜头一点也不紧张,只要和她商量好录制内容,她就能凭借自己的理解和独特的语言风格,把民谣演绎得生动有趣。
随着杨洁的民谣视频不断更新,一直生活在农村、几乎从未离开过家乡的李育草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新“事业”,并渐渐成了在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络红人”。
出去赶集时,很多人都认得李育草,他们或拉着她亲切地喊一声“老婶子”,或热情地把刚买的蛋糕送到她手中。这两年,还陆续有教师、导演和来自郑州的语言专家专程到家中拜访李育草。“这么多人愿意听我说小曲,现在时不时就有人来看我,真好!”李育草乐呵呵地说。
一本国家级证书,一群人的关注和祝福,让李育草的生活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以前,奶奶总认为自己年纪大了,只会给我们添麻烦,现在完全不会这样了,家里人都说奶奶的精气神明显比以前好了。”杨洁说,许多人夸她和老公李卫丹做得好,但在她看来,这都是奶奶的功劳,奶奶是一家人的福星。
其实,李育草也曾被悲伤环绕。从小迫于谋生,李玉草没有机会获得正规学习,含辛茹苦把子孙养大,李卫丹的哥哥却在18岁时患上精神分裂,身边离不开人照顾,而李卫丹的爸爸和爷爷也在多年前相继去世。面对阴霾,李育草和家人没有任由自己沉溺在悲伤中,他们用爱和包容托举着对方,成了彼此的支撑,坦然拥抱命运的喧嚣。“苦日子都过去了,好日子来了。”现在,这是李育草常挂在嘴边的话。
老人虽不识字 在家人心中却是一本厚重的“书”
近年,李育草和家人搬进了新宅,而距离新宅几百米外的老院子,则是李育草最惦念的地方。杨洁说:“奶奶看见那些物件、场景,就会突然想起来一些民谣。”
从新房子到老院子,一条羊肠小道是必经之路,即使一路上坡,杨洁和李卫丹还是经常会被拄着拐杖的奶奶“甩”在身后。“老院子已经不住人了,奶奶每天还要步行去那儿喂狗、除草,闲不下来。”杨洁无奈地笑道。
“椿树椿树你为王,你发粗,我长长,有病掉到你身上。”走进老院子,椿木做的院门“吱呀”作声,李育草见状便说起民谣,还讲了一段关于椿树的民间传说。院墙上爬满的仙人掌已生长了60多年,无人刻意照料,却依旧生机勃勃。走过屋子,一台织布机映入眼帘,李育草说,那是从她老奶(曾祖母)手里传下来的,而另一台纺花车又勾起了李育草的童年回忆。
“大概8岁那会,我正学纺花,有时晚上纺花会打瞌睡,大奶便教我唱小曲,大家坐在月亮下,聊着天、唱小曲就不瞌睡了。”李育草得意地说,那些小曲她听几遍就能记住。
时光流转,李育草积累的小曲越来越多,从植物动物到节气节日,从日常劳动到历史故事,百余首民谣她至今都能脱口而出。对于家人来说,李育草虽不识字,但她那些跨越世纪的沧桑经历和朗朗上口的方言民谣就像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每一页都写满岁月的故事和生活的智慧。
收拾好老院子,李育草一家向新宅走去。7岁的曾孙女红豆也学着李育草唱着方言民谣、跑跑跳跳,杨洁和李卫丹跟在一老一小身后,早已忘记了身后小路的蜿蜒崎岖,只知前方一路花开,满眼生命烂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