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在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观音堂镇的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三门峡中达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达化工”)的生产销售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企业,专注于稀有金属萃取剂和塑料助剂的生产,已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生产厂家。
数字智造领航,绿色转型赋能。近年来,三门峡市深入实施“三大改造”政策,即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众多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中达化工积极响应,通过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显著降低了能耗,实现绿色减排,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走进中达化工的中心控制室,现代化监控系统映入眼帘。在这里,每一个生产环节都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调控。该公司董事长焦凤鸣介绍,公司引进了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和高效运行。在生产车间,自动化设备有序运转,工人只需通过智能终端进行操作和监控。通过智能化改造,该公司的生产效率提高了30%,能耗降低了20%,产品质量也得到显著提升。
中达化工引进一系列环保技术和设备,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和清洁化。在试验中心,研发团队正在进行新型环保材料的研发。公司入驻了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宋健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项目和河北工业大学李效军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项目,致力于开发更加环保、高效的生产工艺。该公司研发的环保型高附加值聚丙烯及成核剂技术,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中达化工还积极探索产业链云端协调的新模式。通过建立云端协同平台,公司与上下游企业实现了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通过实时监控原材料的库存和需求,公司能够及时调整生产计划,避免库存积压和缺货现象的发生。为更好展示产业链云端协调的成效,中达化工与多家合作伙伴进行联合演示,各方通过云端平台实时交换数据和信息,共同完成了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交付的全过程。这种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不仅提高了产业链的整体效率,还增强了各方的竞争力。
聚天下英才,兴化工产业。中达化工入驻了包括宋健团队和李效军团队在内的多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项目,这些团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为公司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焦凤鸣表示,通过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公司在产品技术和研发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目前,该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50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42项,外观专利1项。
春风化雨,智造焕新。“公司将进一步加大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力度,引进更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升生产效率和环保水平。同时,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焦凤鸣说,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中达化工将继续探索和创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生产逻辑,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三门峡市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