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藏高原到中原腹地,他征服科研的高峰;身处卢氏山区的层峦叠嶂间,他打开大地的矿产宝藏。他就是超纯矿物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资源评价中心负责人李开文。他带领团队在卢氏县漂池矿区完成3668.45万吨高纯石英原料矿石资源量提交,让“中国芯”的基石扎根中原大地。
旷野中磨砺初心
“高纯石英是制造半导体芯片的核心原材料,用于生产石英坩埚,中国在该产业的单晶硅生产环节中,坩埚用料石英砂的供应难题长期未能攻克。2024年,我们完成的卢氏县漂池白岗岩型高纯石英原料矿勘查项目,可以有效缓解我国高纯石英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4月16日,在超纯矿物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李开文告诉记者。
李开文,1984年生,2013年博士毕业的他刚拿到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的报到证,下午就奔赴西藏,6000米海拔的工布江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出差,就是七八个月的野外生活,边疆生活成为常态。在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山川旷野,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在西藏交通不便利的地方,他和团队成员都是骑着一匹马,牵着一匹马,带着帐篷、背着干粮深入荒无人烟的地方,晚上在帐篷里睡觉都能听到老鹰叫。有一次在新疆,他单日徒步登山达30公里……十年间,李开文主持完成了多项科研及生产项目,所有项目均以优良级通过。经过旷野的淬炼,他成为一名成熟的正高级工程师。“矿产资源是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许多关键矿产长期依赖进口,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话语权,这让我们地质人深感责任重大。”他说。
从零开始科研攻坚
近年来,欧美国家收紧高纯石英出口,我国光伏、半导体产业面临原料断供危机。此时,已转隶至河南省地质研究院的李开文临危受命,将主战场转向三门峡。
自2024年超纯矿物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以来,李开文便担任资源评价中心负责人,主持卢氏县漂池高纯石英矿示范性勘查等项目。提交备案的卢氏县漂池白岗岩型高纯石英原料矿资源量达大型规模,满足半导体、光伏等高新技术产业需求。他带领团队一头扎进卢氏县漂池矿区开展勘查。“我来上班的第二天便上了矿区,山上全是积雪,每天徒步十几公里,实地勘测工作基本全靠人工。今年以来,已经出差十几次了。”他回忆道。
面对高纯石英成矿规律复杂、提纯技术落后等难题,李开文打破学科壁垒,主张多技术联用,采用高光谱遥感、多源地球物理、飞秒激光等先进技术,提升勘查精度,并跨学科合作,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建材研究总院等研究机构,构建成矿模型,优化提纯技术。
三门峡的科研环境也成为他实现突破的重要支撑。“三门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天然实验室’,有政府设立的‘地质科技专项基金’,有配套完善的中试基地……”他坦言,三门峡的政策支持和产业生态,为科研成果转化按下快进键。
取舍间书写担当
团队里的成员记得,2024年卢氏矿区勘查工作最紧张时,李开文连续两个月没回家,带领大家在实验室和矿区之间连轴转。凌晨两点在会议室一起分析数据,饿了就泡一碗泡面对付。
“孩子9岁了,我错过了大部分家长会;爱人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家庭,我忙时两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基本每年春节回老家才能见到父母……”他觉得这些年最亏欠的就是家人了。“三门峡超纯矿物新材料产业园已形成‘原矿开采—高纯砂制备—石英坩埚/半导体器件’的完整产业链。每当想到这些成绩,便觉得所有付出都有了意义。”他说。
谈及未来,李开文表示,铝土矿中的黏土矿物和稀有金属,过去未得到充分利用,他们将要在这些伴生资源上做文章,推动绿色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
地质人永远在奔赴下一个战场,每一块矿石背后,都是国家工业的未来。采访结束后,李开文又马不停蹄地赶赴郑州汇报项目工作,之后还要继续深耕“卢氏战场”,把青春献给旷野,把答案交给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