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时节,三门峡街头绿意渐浓,各式各样的新能源车穿梭于城市街道。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2.4万辆,配套充电桩6356个,公共车桩比远超省级标准。然而,看似“车桩匹配”的背后,市民却频频吐槽。
据了解,目前,我市充电桩分布呈现“中心饱和、边缘空白”的状态。以湖滨区为例,部分商圈充电桩日均使用率不足30%,而老城区、城乡接合部却存在盲区。更令市民诟病的是,景区周边充电桩覆盖率低,一些热门景点周边仅有个别临时充电桩,旺季时“一桩难求”。
“物业说车库没有消防分区,装个充电桩比登天还难!”去年10月,市民管先生购入新能源车辆后,因物业拒绝出具安装证明,不得不每日往返几公里到市区充电。类似案例并非个例,我市部分小区均存在类似问题。
市住建部门调查发现,老旧小区普遍存在两大硬伤:一是配电容量不足,二是消防设施缺失。部分物业以“历史规划未考虑充电需求”为由推诿,甚至以“安全风险”为由直接叫停充电桩安装。
面对困局,我市相关部门打出“组合拳”,积极推动充电设施从“有”到“优”。一是规划先行,《主城区充电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2—2035)》明确,至2025年将新增46座公共充电站、2707个充电桩,重点填补景区、郊区空白。二是审批提速,个人安装充电桩审批流程压缩至“零跑腿”,企业报装开通“联合审批绿色通道”,最快3天完成施工许可。三是智慧管理,万达广场试点“智能升降地锁”,青龙路充电站引入“扫码占位+超时提醒”,根治油车占位顽疾。
此外,市文旅集团打造的“光储充放检”一体化充电站,将光伏发电、储能电池与快充桩结合;特来电在卢氏县卢园广场建设的“一拖八”直流充电集群,单站日均可服务200辆车。
采访中,多位市民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将充电桩纳入“适老化”基建范围,探索“统建统营”模式;错峰充电激励,郊区充电桩实行分时电价,引导市民“错峰补能”等,大家也期望在政策细化、技术升级之下,能告别“里程焦虑”,实现“充电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