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建栋)近日,记者在陕州区大营镇、原店镇、甘棠街道6个社区探访发现,6位社区工作指导员正穿梭于街巷间,或为居民答疑,或为社区事务奔走。这一创新举措正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关键杠杆。
陕州区现有18个社区居委会,服务城镇常住人口15.32万,但社区工作者仅有234人。面对城镇化进程中人员短缺、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陕州区于2024年11月推出社区工作指导员制度,通过精准选派、科学定责、严格管理,为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注入新动力。
精准选派筑牢治理根基。该区从“选点、选人、流程”3个维度保障选派质量。选点聚焦城乡接合部、老旧小区密集区等治理难点,首批确定6个试点社区;选人从科级干部中选拔,要求政治过硬、熟悉基层、协调能力强;流程经动员、申请、联审、匹配等环节,实现“双向选择”,确保人岗适配。上岗前,区委组织部统一开展业务培训,明确职责边界。
科学定责明晰工作方向。指导员遵循“指导不领导、献策不决策、参与不干预”原则,聚焦政策宣传、工作指导、沟通协调、培训提升四大板块,细化12项职责。通过建立工作指导机制,要求指导员每年至少助力解决3件社会治理难题或民生实事。如甘棠街道临湖社区指导员刘三丰推动新增老年健康咨询、儿童课后辅导等便民服务;原店镇东二社区指导员崔守良协调辖区单位认领8项任务,强化社区联动。
从严管理激发工作活力。陕州区构建“管理+纪律+激励”机制保障履职效能。指导员由区委社会工作部和所在乡镇(街道)共同管理,组织关系转入社区,考核独立于原单位;考核结果与晋升挂钩。
创新实践释放治理效能。通过“传帮带”培养社区人才,提升社工专业能力;整合辖区资源构建志愿服务网络,精准对接需求;推动落实4个“指导目录”,精简社区事务流程,为社区工作者减负。
本报讯(记者王超 通讯员梁小卫)阳春三月,站在渑池县高桥铝土矿矿山生态修复区,远望是巍巍的青山,近看是泛绿的苗木,一辆辆水车正在给新近栽植的油松浇水,展现出一幅唯美的矿山生态修复画卷。这是渑池县推进全域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的一个缩影。
一年前,高桥铝土矿矿山还是伤痕累累的矿坑。为让破损山体披上绿装,渑池县克服重重困难,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施工。整个矿区最高落差200多米,共设置36个作业面,先后削平裸露岩石山头4座。经过近一年的紧张施工,目前,渑池县高桥铝土矿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已全面完成,完成开挖回填土石方2053.8万立方米,覆土115.8万立方米,挂网面积6.1万平方米,喷播草籽3260公斤,栽植白皮松、油松等苗木74642株。
矿山生态修复是建设“美丽中国”,促使废弃矿山变身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具体行动之一。渑池县纪委监委把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落实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作为推进政治监督向具体聚焦、向精准问效、向常态落实的重要举措,纳入政治监督清单。建立每月汇总、每季更新、半年总结、全年销账工作机制,运用“班子成员+纪检监察室+派驻纪检监察组+乡镇纪检监察机构”的四位一体协作网络,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动态式销号,以精准有力的监督督促推动职能部门扛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治责任。
该县突出抓好辖区矿山生态修复监督工作,先后开展监督检查70余次,推动矿山修复24098亩,紧盯黄河沿岸矿山无序开采问题留置干部4人,处理处分41人,党纪政务处分22人。在下一步工作中,渑池县纪委监委将持续强化政治监督,压实主体责任,紧盯任务目标,严惩腐败问题,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含绿量”和“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