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伏牛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4月0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词里的“哀与乐”
□阮君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清明》传诵至今。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之名源自《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春回大地,草木萌发,万物洁净明亮。唐代《唐会要》记载:“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这般“黄金周”制度,让扫墓、踏青成为全民性活动,文人墨客纷纷提笔,在烟火与诗行间定格了节俗的风貌。

    在唐代,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三节相连,各司其职。彼时,长安城的寒食节像是被按下了静音键,三日之内,炊烟尽绝,一片寂静。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描绘了这样的场景:“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这么一幅春风裹挟纸钱飞舞、古墓被春草覆盖的画面,将扫墓描绘得庄重而凄清。

    王建的《寒食行》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哀愁:“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三日无火,纸钱难以抵达另一个世界,那些无人祭扫的孤坟,更添一份萧条与凄凉。清明时节,细雨纷纷,仿佛天空也在为逝去的生命而哭泣。

    到了宋代,三节的界限已逐渐模糊,最终融合为今日的清明节,形成了一个既缅怀先人又踏青郊游的复合型节日。欧阳修在《采桑子》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诗中并提“清明上巳”,既印证了两节相容,又将清明节中的“乐”点出来了——西湖旁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一片繁华景象,与杜牧笔下的“欲断魂”形成了鲜明对比。

    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也有“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诗人笔下的清明时节风光渐好,人们泛舟湖上,绿杨红杏,春意盎然。如此意境与扫墓祭祖时的肃穆形成强烈反差,这不仅仅是物质世界的繁华,更是人们内心对生命美好的向往。除了踏青,还有插柳、蹴鞠、荡秋千、打马球等习俗,可见古人在清明节这一天多么的轻松愉悦。

    扫墓与踏青,生与死,哀与乐,在清明这一天达成了微妙的平衡。范成大在《春日田园杂兴》中写道:“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在这样一个原本该是祭扫先祖的严肃时刻,诗中却写出“踏歌椎鼓”的热烈场景,暗合古人“哀而不伤”的哲学——在追思中孕育新生,于鼓乐间传递对生命的赞歌。黄庭坚的“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更是深刻,无论生前是贤者还是愚人,最终都将归于尘土。这种直面生死的肃穆,让人在哀叹之余,深刻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品读这些诗词,看古人的豁达与智慧,扫墓者与踏青者同路而行,这不仅是古人精神的映照,更是文化的传承。古人以诗词为笔,细腻描绘了清明的哀思与欢乐,千年后的我们,亦当跟随他们的脚步,在细雨中祭奠、春风里折柳,去思考生命、感悟生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雨飘清明情悠远
清明——生命的回响
清明水墨长
诗词里的“哀与乐”
忆外公
为您点一盏心灯
雪路春痕□杨称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