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伏牛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04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苏轼苏辙夜宿渑池
本报记者 刘书芳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编者按

    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三人因其文学成就列入“唐宋八大家”,受到历代人们的称赞。“三苏”,特别是苏轼、苏辙,他们的人生轨迹与三门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创作的与三门峡相关的作品,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深入挖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文”的大文章,本报即日起推出“苏轼苏辙与三门峡”系列报道。

    如今走到渑池,一提起苏轼、苏辙两兄弟在父亲苏洵带领下赴京应试,路过渑池,住在寺院的故事,很多人都很熟悉。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四月,在崤函古道上,从四川眉山走来的“三苏”父子像常人一样艰难地行进。可能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次应试,惊动全国文坛,中国文学史升起了三颗耀眼的明星。

    进入崤函古道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诗序中说:“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从“二陵”一词来看,他们走的正是崤函古道。“二陵”即二崤。《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晋人御师必於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 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杨伯峻注:“二陵者,东崤山与西崤山也。”古代很多人常用二陵代替“崤山”。唐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刘长卿《送王端公入奏上都》诗:“途经百战后,客过二陵稀。”

    唐代之前,由于崤函古道处在东西两京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朝廷经常派人看护维修。但在五代后,都城迁到开封等地,崤函古道地位下降,不像以前能经常维护,道路变得十分难走。宋祁《渑池道中》:“月枢残白伴征轮,雪岭萧萧久垫巾。此去崤函天设险,古来京洛地多尘。”清人杨思圣说起古道时说:“昏旦亏阴晴,天光窥一隙。积雨泥淖滑,行人苦逼窄。”农历四月,正是热天,所以“三苏”当时走在这段路上也是难行之旅。即使在唐代,由于难走,马匹常有累死的。白居易马匹路过稠桑时死去,白居易痛苦至极,提笔在稠桑驿墙壁上题写了一首长二十韵的长诗,《有小白马……溘然而毙……》仅标题就30个字。七年后,白居易又住这里,看之前题诗,就忍不住又写下《往年稠桑曾丧白马题诗厅壁今来尚存又复感怀更题绝句》:“路傍埋骨蒿草合,壁上题诗尘藓生。马死七年犹怅望,自知无乃太多情。”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序中说“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在诗中又写道:“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到“三苏”行程较为困窘。

    《渑池县志》有“宋骑驴道”:“苏子瞻、子由侍其父编礼京师,道二陵,马死骑驴过渑。子由诗曰‘行人已渡古崤西’,子瞻诗曰‘路长人困蹇驴嘶’。世之骑驴而道渑者众矣,二苏遗事独称道数百年,之后言之有余慕,岂不以其人欤?”意思是自从苏轼苏辙过渑之后,人们为纪念他们,所走之道被称之“宋骑驴道”。

    夜宿渑池

    苏辙在《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自注中写道:“辙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

    对于进京应试这条路和渑池这个地方,作为父亲的苏洵应该不算陌生。苏洵应试之路十分不顺,屡试落第。至于他几次路过渑池、住在什么地方没有详细的资料。过去崤函古道沿路虽有不少驿站,驿站只供官员留住和日常官差使用。应试学子和平民百姓为了省钱,时常借宿在百姓家中或寺院里。特别是寺院,不仅供住宿,还供吃饭。所以寺院很受学子们喜欢。奉闲和尚所在寺院也许是苏洵应试时住过的地方。苏洵虽然应试不好,但才华横溢,自然深受奉闲和尚待见。如今又见朋友,奉闲和尚自然热情,因而给苏轼、苏辙两人心目中留下较深的印象。

    奉闲和尚是在哪个寺院,如今有很多争议。渑池苏秦村人认为当时三苏住的寺院就是该村附近的龙耳寺。据《渑池县志》载龙耳寺:(县)治西,唐永贞元年(805年)建,宋熙宁(1068年—1077年)年间敕为圣寿院。明清重修,有碑。也有人认为三苏住的是县南廨院寺。县志记载:“在城外西南隅,宋祥符二年建。”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即1009年。到三苏路过时,该寺院也将近50年了。其实,苏辙所说的“县中寺舍”,也许是在县城别的寺院。古代寺院较多,县城寺院如果在两宋之后毁于战乱,今天所见的县志自然难有记述。

    一同墙壁题诗

    苏辙诗中说:“旧宿僧房壁共题。”说明三苏在住宿之时心情一时激动,在墙壁上写下一些内容。

    古代一些文人常常在激动之余,所到之处,墙上题诗写字。崤函古道又称唐诗走廊。古代文人写诗多,各种驿站、寺院墙壁上都有诗。前面说的白居易在稠桑驿墙上的诗,七年后他还看到。古代不少人的诗通过墙壁题写得以传播。在寺院题诗,宋代也比较盛行。魏野与寇准“碧纱笼”故事就是有关寺院题诗的事。两人都在寺院题诗,寇准是官员,他的诗被碧纱罩着,而身为平民的魏野题的诗却暴露在外,上面蒙上灰尘。后来两人又一同到了寺院,伶俐的官妓急忙用袖子将魏野题诗上的灰尘拂去。魏野立即笑吟:“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引得寇准大笑。

    古代在墙上题写的内容也不全是诗。有的是记行,有的是题名。唐元和年间,诗人窦巩在陕州陕府宾堂就看到200年前房玄龄、杜如晦二人(均为唐初名相)在隋朝永寿年间题名手迹,激动不已。有的即使题诗也不一定是当时所作,甚至不是自己所作。当时名人诗作常被他人题写于墙壁。一次苏轼朋友张舜民出使辽国,宿幽州馆中,就看到墙壁上有人题苏轼的《老人行》。

    苏轼苏辙到底在奉闲墙壁上题写的什么,题诗的可能性较大。有人通过统计,发现苏轼是古代最能题壁的诗人之一。苏轼诗集中可以确认题壁诗39首之多。苏辙曾称其兄“昔年苏夫子,杖屦无不之,三百六十寺,处处题清诗。”最著名的就是《题西林壁》一诗。他不仅爱题诗,而且极爱看题壁诗,每到一处寺院就要看看有没有别人题写的好诗。秦观就是因为了解苏轼这个爱好,于是特意以诗题壁引起了苏轼的注意。

    苏轼苏辙两人都在有关渑池的诗中提到题诗一事。“旧宿僧房壁共题”(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坏壁无由见旧题”(苏轼《怀渑池寄子瞻兄》),但都没说题写的内容。记者查阅《苏轼诗集》、苏辙《栾城集》,也都找不到一点痕迹。此事自当留给以后的有心人来研究吧。(本报记者 刘书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伏牛
   第04版:时事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文明生活
   第08版:交通·广告
墨香润基层 文化惠民众
苏轼苏辙夜宿渑池
一碗烩菜里的烟火人间
哪吒——从银幕燃到街头
岷江江畔小镇的“哪吒”主题茶馆
锣鼓喧天庆庙会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