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明星之一,他的出现惊艳并照亮了同时代和后世的人们。除了文学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他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在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中始终保持着快乐和向上的人生态度,温暖并鼓舞了无数读者。林语堂先生概括总结的最为恰当,他称赞苏东坡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一言以蔽之,苏东坡是快乐人生的“精神导师”。
苏东坡22岁考中进士,26岁考取制科三等,步入仕途;44岁遭遇“乌台诗案”身陷囹圄,贬谪黄州汝州;50岁起复,作过五处知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其间三度回朝,担任过翰林侍读学士,和兵部、礼部尚书;59岁开始又被贬谪惠州、儋州,65岁北归,66岁病逝常州。他的一生可谓青年成名,中年受挫,老年飘零,经历了大起大落,数临绝境的人生。
在跌宕起伏的一生中,苏东坡历经人生风浪,但是不论他身居高位还是落魄不堪,始终保持着高贵的人格,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在地方任职,他赈灾抗洪、疏浚西湖,留下了千古遗爱;在朝廷做官,他赤胆忠心,仗义执言,大义凛然,指斥奸佞,捍卫着道德和良俗;贬谪时,他关注地方民生,捐钱捐物,修桥筑路,拯救弃婴,泽被黎民百姓。
从苏东坡的诗文和经历中,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的世界观是:人生是快乐的,人应该快乐地度过人生。
首先,他认为“人生如寄”。相对于永恒的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百年人生真如须臾。如何度过这有限的人生?人生寓居在天地之间,只是一场短暂的旅行。旅行的目的就是要享受一段美好的时光,期间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困难都不应该动摇我们的初衷。这种人生寓居的看法,他还推广到了对待外物的态度,那就是“寓意于物”而非“留意于物”,就是“超然物外,快哉心中”。
其次,他主张平等与博爱。他说过两句话,一句是,“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在他的眼中,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对玉皇大帝和乞丐都应一视同仁。对于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也就不会存在患得患失,特别是对失去的东西能够轻易放下;另一句话是,“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目之所及,都是好人。心中无仇恨,眼中无仇人。这就是如何看待他人(包括伤害过自己的人)。
再次,他平易近人,待人谦逊。“先生与人交,略去圭角,洞见肺腑,恐其不亲己,人亦自忘其鄙吝,而不知所以化。”在李昭玘的《上眉阳先生》中记载,苏东坡的朋友圈里,既有朝廷重臣,皇亲贵胄,也有贩夫走卒,普通百姓,他总能给朋友们带来快乐,朋友们自然也会给他带来快乐。
此外,他心态豁达,认为“此心安处是吾乡”。人的一生,始终面对着如何安顿好自己心灵的问题。苏东坡就做出了表率,他被贬谪黄州后,先是“闭门却扫,深自省察”,不久就放下了思想包袱,他给朋友写信说他很适应黄州的生活,忘却那曾经的仕途过往,感觉自己好像原本就是黄州人;贬谪惠州,他写诗,“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贬谪海南,他又说“海南万里真吾乡”“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万里北归渡海,回顾儋州三年,他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玆游奇绝冠平生”的豪迈诗句。每到一地,他都能够平复自己的情绪,安顿好自己的心灵,不怨天,不尤人,和现实达成和解,用美的心灵去发现美的风物。他把苦难也作为一种人生滋味,认真地辨别,好奇地品尝,满怀热情地“享受”。
最后,他儒佛道兼修,洒脱旷达。他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虽然自称是陶渊明转世,“只渊明,是前生”,向往着泉林生活,但从不逃避社会责任,而是积极“应世”,在红尘中完善自己品格的“修行”。他是清醒而现实的,被称为“坡仙”名副其实。
以上这些思想观念,大多并非他本人独创,都是前人的智慧结晶,但是完美的“组合”在一身,又似乎只有他一人。他就是这样,把前人的智慧熔于一炉,炼制成独家的“灵丹妙药”,困境中医治创伤,平居时强身健体。
同样,我们的工作也有顺境逆境,生活充满喜怒哀乐,对于热爱苏东坡的人来说,你可以把自己当作“缩小版”的苏东坡,把他当作引领我们快乐生活的精神导师。特别是身处逆境遇到挫折的时候,可以从他身上寻找答案,汲取力量。很多时候,我们身处无法改变的“大环境”,但可以学着像他那样,营造自己内心的“小气候”;身外有个世界,心中有片桃源,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快乐地度过人生。这就是苏东坡昭示给我们的人生智慧,也是我们学习他的现实意义。
学习苏东坡,人生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