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灵宝市焦村镇罗家村,“晴耕雨读 知行合一”的宣传标牌分外显眼,“诗书济世 耕读传家”的墙体彩绘为干净整洁的村庄增添了一抹亮色,村规民约宣传标语展示着邻里和谐……
“经营村庄要像经营家庭一样用心、用情、用爱。村民选我当代表、当支书,是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我要做的就是把村民的诉求放在心里、扛在肩上、干在实处,当好致富路上的‘领跑人’、乡村振兴的‘火车头’。”市、县、乡人大代表,罗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登波告诉记者。
近年来,罗家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在多元共治上下功夫,精心打造“耕读罗家”文化品牌,重塑乡村传统文化;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乡村产业;加强指导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开展环境整治,绘就生态画卷,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在王登波和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罗家村设立教授工作站,邀请“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徐祥林、李昌平等进行培训指导,并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慧丽等专家的参与下成立豫西第一家乡村书院“弘农书院”,以传统文化教育凝心聚力,着力培养精通生态种养、产业发展的新型农民。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王登波作为人大代表,深知产业发展不是面子工程,要做到为民解忧、为民谋利。在他的带领下,罗家村坚持党支部牵头,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树立合作社“一社六部”的发展思路,打造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合作社,激活人、财、物等资源要素,支持引导社员发展苹果种植、香菇栽种、养鸡、养牛等,落地建设弘峪生态牛场项目,壮大集体经济。截至2023年年底,村民7年累计分红273万元。
产业化才能抵抗风险,才能更好地增收致富。王登波紧盯养牛业,围绕“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延伸拓展产业链条,通过土地流转带动周边村民种植青储饲料3000多亩,对牛犊和饲料进行团购议价和联购分销,牛粪堆肥实现了粪污资源化利用。“规模化、科学化养殖以后,牛的养殖周期缩短了,饲料运输装卸每吨节约成本80元,规模销售价格每斤也比散养牛贵了1元,牛粪堆肥每年就增加收入30万元左右。”王登波说。
因为照顾老人小孩,无法外出打工,返乡创业村民王帅帅在王登波的引导下选择在牛场租牛棚养牛。“我从最初养的50头牛发展到如今的200头,年收入20万元到30多万元,比外出务工挣得多,也能更好地照顾家人,生活越来越滋润了。”王帅帅告诉记者。
村里的牛场带动了15人就业,鸡场带动了16人就业,耕种班组带动了7人就业,苹果示范园带动了25人就业,土地流转带动了村里80%的农户种植草料……产业发展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平台,为村庄发展增添了活力。
“作为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王登波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他是一个好代表、好支书,时刻不忘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促振兴;他带出了一个好班子、好团队,村‘两委’干部了解村情民情,团结务实、善作善成;他完善了一套好机制,党建引领合作社、‘一社六部’发展思路有力推动了集体经济的壮大。”焦村镇党委书记吕艳虎用“三个一”充分肯定了王登波的努力和罗家村的发展。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才能带领群众走好致富路。
作为人大代表,在服务群众上更不能畏难怕险。王登波时刻把壮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放在心头,经过统筹规划,他计划投资100万元对村里现有的4个养牛大棚进行扩建,再投资260万元建设牛场6号棚、投资400万元建设配套的有机肥场项目,加快形成种植为养殖提供补充饲料、养殖为种植提供有机肥源的良性产业循环,带动农民持续增产增收。
“人大代表为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责无旁贷,也是干好工作的意义所在。我将始终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座右铭,带领村‘两委’班子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事,发展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王登波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