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双11”电商购物狂欢节来临之前,多家电商平台就开始了大张旗鼓的“预售”活动,积极争夺市场。但有消费者发现,自己似乎被“偷窥”了,各种“精准营销”层出不穷。
事实上,电商平台、商家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久受人诟病。比如,有部分电商平台记录并使用消费者浏览信息记录进行营销,还有平台将“精准营销”与用户的输入法绑定,通过用户的输入内容,推测用户兴趣,继而开展营销。有些店家为了营销而收集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也是屡见不鲜……平台、商家成了“最懂你的人”,消费者感觉被“偷窥”或“窃听”并非空穴来风。“精准营销”的背后往往存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问题。
利用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精准营销”,让消费者个人信息成了不法分子眼中的“富矿”,成了个人信息“黑产”市场争相围猎的“唐僧肉”。电商平台、APP利用掌握的庞大用户信息,投放精准广告,进行精准营销,有的还会倒买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等。
商家、平台违规收集个人信息,侵犯了用户合法权益,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近年来,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地与完善,如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完善,相关部门加大了对移动应用的监管力度,移动应用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时有了明确的规范。而对于APP,应用商店也在上架审核阶段把控更为严格,这也让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大幅下降。
但还要看到,仍有不少APP存在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不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依然遭受损害。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侵犯用户个人信息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要形成对APP等互联网产品的常态化、长效化监管,提高无良APP的违法违规成本,让他们得不偿失,根治“侵犯用户个人信息”这一顽疾。
消费者也要增强维权意识与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能为了一时便利让渡个人隐私,对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要“零容忍”。全社会要形成合力,彻底斩断电商平台、无良商家等伸向用户个人信息的“黑手”,堵住每一个可能侵犯用户个人信息的“漏洞”,形成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有力屏障,给“裸奔”的用户个人信息穿好“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