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教育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义马新闻·卢氏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10月24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开尘封心扉 启迪智慧人生
——读《普通教育学》有感
作者: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第一初级中学 王战辉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解是有一定基础的,但当我打开《普通教育学》这本书时,还是被这本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兼具哲学思维的教育学巨著所震撼。

    作者赫尔巴特在儿童管理方面指出了儿童的顽劣性。他认为,加强对儿童管理有助于他们主动接受教育。在阅读中,我对书中监督、权威与爱等管理措施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人的教育最佳阶段应该在青少年时期,这个阶段是儿童道德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施以适度的监督,加以科学的引导,才符合“培养有德行的人”之教育目的。教育者的高尚德行与卓越智慧很关键,用爱心教育儿童、温暖儿童。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敞开心扉,愉快地进步。

    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论,是基于心理、兴趣、教学方式的综合性论断,包含着教育者的教与儿童的学。他认为教学的四阶段分别是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所以这四个阶段又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顺序。对于儿童的学习,教师的权威与关爱、监督、命令等,是引起儿童的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基于儿童心理状态的变化。从对某一对象的注意,到期待深入了解,到有一定探究要求,再到付诸行动,整个过程都体现了儿童心理的变化,这样的变化能够激发出儿童对事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现阶段的问题在于我们对兴趣的完整性培养做得不够彻底,学生刚产生了兴趣,期待更深入地学习时,教师却戛然而止,让学生刚刚形成的兴趣雏形消散无踪。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落实到行动中去呢?有可能是我们缺少时间,更有可能我们压根就没有这样的考虑。当然,也并不是说我们让学生落实了行动就一定会形成持续研究的冲动,这还与学生的“专心”有关,只有促使他们对某一事情产生持之以恒的热爱、专注、慎思,并且不断地投身其中,才能有所成就。以上论述只是针对一个个体而言的,而我们要面对是四五十个有着巨大差异性的群体,其难度不言而喻。

    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过于形式化,现代教育模式则一直在不断变化、完善。不管是李吉林的情景教学法、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还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变化的是教育性教学的形式,不变的是学生对于接受新知识的认知规律、心理状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判断所处阶段,渗透着赫尔巴特的个人实践认知;如何来开展教学,则需要教育者根据外在的环境(如儿童的管理状况、认知水平等)做出适当的把握,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践行,这就是教育艺术。

    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会激起我对教育或多或少的思考。虽然有些想法还不够成熟,不够准确,但我相信路虽远,行则必至,教育的明天终归是一片光明的。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义马新闻·卢氏新闻
   第04版:时事
   第05版:教育周刊
   第06版:健康·民声
   第07版:连线基层
   第08版:瞬间
创建共生课堂 师生拔节生长
科学谋划 精准施策 让大会精神落地生根
“七项”聚焦 全面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与水平
葫芦获得大丰收
从“捣蛋鬼”到晨诵“小老师”
随手拍
我清楚地看见你
打开尘封心扉 启迪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