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阅读,就能站得更高,行得更远……让我们都来读书吧!”这是常生龙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自序中的一句话。
“修行”,颇有一种“闭关修炼,飞升成仙”的神秘感。翻开书,真正走进去才发现,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一篇篇微言大义的“书评”或“读后感”,是精心汇集的“阶梯式”的思考。常生龙先生将精髓提炼、升华,让阅读与工作完美融合。这哪里是一本书,分明是50余部教育精粹汇编,无论哪一篇章,都像开山的斧头,像涉水的轻舟,像高飞的大雁。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是每一位教育同仁共同的美好愿望。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教育者,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
是啊,《竹节人》中的老师不就是如此吗?虽没收了孩子们的竹节人,却因为一颗未泯的童心,博得了孩子们的“释然”,直至无尽的喜欢。可以想象,今后的课堂上,他们一定会更加专注老师讲解;课间,他们一定会与老师有更多的语言;假期,他们也一定会对老师有更绵长的思念。然而,我似乎还差得很远,在学生面前太像个老师,师生之间会产生距离感,不认同、不信服、不亲近,又怎能悦纳老师呢?教育家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孩子。”我已教书26年,离修炼成“孩子”还有距离,尚需努力。
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教育。学生不是病人,但是要让他能够充满热情地参与学习,并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教师就应该像医生那样,认真研究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依据此确定教育方案。医生看病,讲究望、闻、问、切,教师研究学生,亦是如此。学生的心智是一个看不见的世界,需要教师像医生那样从各个渠道洞察学生的内心,从而“走进去”。可是,要做好一个“医生”,实属不易。
教学,是一场充满未知的探险之旅,而《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给了我太多的思索和启迪,点亮了万盏希望之灯。这本书已读两遍,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一次次阅读的“神奇”,让我欲罢不能。
余生很长,让阅读照亮漫漫“修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