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自古以来,这句话就是对教师学问、品行的评价标准,也是对为人师者的基本要求。自学然后教学,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正己而后正人,则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正直的、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两者相辅相成,又各有侧重。相较而言,正己而后正人,似乎更为重要。要达到身正,便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正心修身,即使独自一人,在最隐秘最细微的地方,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这就是“为人师者宜慎独”的含义。
师者慎独,宜读书学习以提升。学识浅陋者,对事物的理解肤浅,也很难有本质性的提高,更谈不上自我约束下的修身。读书,特别是读传统文化经典,领会其思想精髓,学习其为人处世之智慧,便能让思想日益丰盈,灵魂更加有趣。把这些内化到骨血里的气质,应用到教学,可以带领学生拓宽知识面。应用到教育,便可以告诉他们如何做人,应该做什么样的人,怎么样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然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其短,便可以给读书更大的动力。在工作生活的闲暇时间,若身处闹市,闹中求静,读书静心。若居于静室,捧书细读,研其精髓。读书到妙处,反思对照,改正不足,丰富知识的同时,让眼界也得到提升,心胸更加开阔豁达。
师者慎独,可修身育人以鉴证。育人,是为人师者最重要的任务,立德树人,一直都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要让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为人师者便要自省自身的品质修养。有这样一个普遍现象,一个班级的班风、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很多方面跟老师很像。因此,发现学生不拘小节、不讲卫生,别急着责备,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是这种做派。学生学习潦草应付,不走心,流于表面,反思自己做学问是不是也在凑合。学生言行不讲规矩,没有礼貌,检讨自己说话办事是不是也很随意。反思中的不断改进,无人监督下的自我约束,小细节处的严格要求,会让自身修养快速大幅度地提升,然后示范给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比古板空洞的说教效果更好。当然,提升自身修养并不是为了做给他人看,而是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自愿自觉,是坚持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和底线,是要过自己心里那一关的道德追求。而这些,一定要有强大的意志,坚定的信念,是以为人师者修身育人慎其独也。
师者慎独,当谨言慎行以自律。为人师者,一言一行皆为学生榜样,更在家长、社会的监督之下。言行不当者,有损师德。无过度之处,定为他人诟病,更会给学生不良的示范引领。所以,谨言慎行是师者日常修行的第一要务。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事不能做,心里应有一个标准。话应该怎么说,事应该怎么做,考虑成熟再行动。话怎样说、事怎样做效果更好。注意言行的细节和艺术,人前如此,人后也如此,不能因没人监督有所放松,四顾无人便任性妄为。公共场合要注意影响,独自一人更要谨言慎行,要把言行规范内化成自己的日常习惯,内外兼修,不但要言行合一,心口如一,更要始终如一,这样才能达到慎独的最高境界,是以为人师者谨言慎行慎其独也。
曾国藩在《诫子书》中说:“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师者慎独,是启迪心智,丰富学识,璀璨灵魂,是面对功名,以不贪为宝;面对利益,以不占为本;面对学生,以坦荡为贵;面对自己,以无愧于心。教育本就是一场修行,为人师者修行之路漫漫,必定会有很多挫折与坎坷,而慎言养其德,慎行正其风,慎独修其品,方能克服困难,不忘初心,慎终如始,持之以恒,把教书育人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