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伏牛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崤函文旅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河臂弯里的歌
□董建芳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浩瀚的大海,一艘黑色的大船在清澈的海水里向我驶来,浪花四溅。我激动地跳入海中,畅游起来……”晨雾弥漫,东方发白。我随着梦境来到村东头,仰望梦中的那片“海”和那艘无形的大船。

    远处,弘农涧河像一条白色的带子横跨在衡岭塬与东塬之间。这条河载着欢快的歌声,在我的目光中融入黄河。

    黄河九十九道弯,这道弯紧贴着村西头的黄土高坡。黄河与涧河对接的地方,一边是清,一边是浊。浊的部分犹如小时候喝的红薯面汤,清的部分可见水底石头的颜色。

    我闭上眼睛,整个人沉醉在梦境里,静静地回味海和船的模样。父亲走过来说:“很早以前,这里就叫函谷关。没修窄口水库的时候,涧河是一条大河。遇到大雨山洪暴发,河水夹杂着泥石流横冲直下,石头从山上滚下来,河里便都是泥沙。”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一直在涧河滩挖沙石。那时候,塬上因为干旱,农业收入低,村里组织一部分劳力去涧河滩挖沙给工程挣“工分”。他们早上一碗酸滚水泡馍,中午在河滩凑合,晚上回来可劲吃上两碗糊涂面条,解决一天的饥渴。

    父亲在挖沙石方面有诀窍,加上涧河滩的沙石质量好,头天挖好的沙石经过一天的晾晒,第二天用铁筛过滤,沙粒的大小、泥沙的含量都刚刚好。村里人的沙石采挖营生随着工程的结束而告终。父辈们端着糊涂面条,一边吃一边商量今后的打算。

    村里的老支书用筷子扒拉着碗,愁得团团转。瓦匠叔把筷子头反过来在地上比画着,想方设法地考虑咋把黄河水引上塬浇田。

    那年冬天,西北风呼啸,村里的党员在老支书的带领下,开始动工修建“引黄灌溉”工程。祖祖辈辈在旱塬上生活的人们想水想得发疯,听说要修管道坡引黄河水上塬,大家纷纷报名,加入兴修水利工程的队伍。

    工程队从开始的13名党员壮大两三百人,他们手里拿着铁锹,肩上扛着扁担,推着独轮车,仅仅凭借简单的劳动工具,顶严寒,整农田,挖渠塘,请水利部门专家现场指导架设管道、组建抽水站……

    两年后,第一个蓄水塘修好了。三台水泵三天三夜不停地抽水,黄河水顺着碗口粗的铁管子流进水塘,那情景,好像我梦中的那片美丽的海。

    蓄水塘的建成,不但解决了村里人畜吃水的难题,而且把村里的土地变成了水浇田。每当抽水站放水,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喜庆的场面就像过年一样。

    提灌工程一级抽水站穿越黄土塬,洞长约1000米进入二级抽水站蓄水池。黄河水到这里简直就跟变戏法似的,没有一点杂质,清澈见底。二级抽水站进入75°爬坡阶段,扬程高,很难提到三级抽水站。

    此时,经验丰富的电工师傅用力推上电闸,水泵轰鸣,水流顺着铁管冲了上去。只听管道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有人着急正准备爬到管子上看,水却“哗”的一声从管道中喷了出来。雪白的水花飞溅在围观人们的身上,大家疯狂地高喊:“水来啦!水上来啦……”

    爷爷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日子终于到头了,有生之年还能看到黄河之水“上天”来的奇迹。奶奶任由水雾打湿衣襟都不肯躲闪,还下意识用舌尖舔一舔溅到嘴边的水珠,轻轻地抿一抿,甜甜地咽到肚子里。

    从函谷关一路向西,便是刘邦和项羽“楚汉交战”的汉王台了。汉王台因干旱,当地人也叫“旱王台”,如今的变化太大了。那条尘封记忆的“土疙墚”已经找不到原来的踪迹,唯有一望无际的庄稼覆盖着广袤的田野,满目青翠,时而还会传来野鸡、布谷鸟的鸣叫声,更有天地合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和谐氛围。

    此刻的黄河,蜿蜒潇洒,一路高歌,与老子《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汇聚成绵延几千年的辽阔海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崤函文旅
   第04版:时事
   第05版:法治周刊
   第06版:金融·关注
   第07版:伏牛
   第08版:经济·综合
秋天的模样
月是故乡明
黄河臂弯里的歌
植物美好
世界上最美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