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所写的小说,描述的是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安葬母亲之后,一直到因为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而被判为死刑的那段日子。
小说语言冷静又干脆,以稍显单调的叙述,揭示了默而索复杂的内心世界。小说开头一句便是:“今天,妈妈死了。”仿佛一个不知所措的孩子一样的口气。接着又是一转道:“也许是昨天……”不经意间暴露出默而索的漫不经心和恍惚。接下来的情节让人有些愤然,整个葬礼他从头到尾没有哭,还在母亲遗体前抽烟。第二天,他开始游玩,带女友回家过夜。当女友提出要和他结婚时,他觉得“怎么样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爱她,他竟然说“大概是不爱”。当他稀里糊涂地杀了人后,对于法庭上的辩论也不关心,好像一切都与他无关似的。最终,默而索被判死刑,与其说是因为杀了人,不如说是因为他被指控“怀着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在临刑前夜,他拒绝神父,却想起妈妈。小说最后那一句:“为了使我不感到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许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让读者不由震惊!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别出心裁,使得中间有些枯燥冷淡的述说也变得意味深长,平淡中现出深刻。
加缪在《局外人》中写道:“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种生存的荒诞感,人和社会的剥离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说有深沉的哲理。
评论界给《局外人》贴上了哲学小说的标签。那么,主人公默而索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从故事表面来看,默而索似乎是个冷漠的人,在母亲下葬的时候竟然不哭。但他为什么不哭呢,小说的最后也作出了解释:“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准备把一切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他的冷漠似乎来自他的理性,对待任何人和事都有自己的准则,不因为别人的想法和眼光而去刻意改变迎合,但是正是这样的“理性”使得他和整个社会道德系统脱节。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就无可避免地要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遵守约定成俗的习惯,比如面对亲人离世时的悲伤,结婚的前提是因为彼此相爱,在面对指责时为自己辩护……如果有人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无疑就成为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在社会抛弃了默而索的同时,默而索也抛弃了社会,他生活在社会中,价值观却游离在社会之外,对一切都采取一种含糊的态度,看到世界荒诞的一面便选择用绝望和颓丧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最终酿成自己的悲剧。
在加缪看来,生存的无奈在于精神往往和肉体是分裂的,人和社会的背离,生之无限渴望和死亡无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有时候就显得很荒诞。其实细细想来,在特定的环境中,每个人都是局外人,都有合不来的群或是融不进的圈子,每个孤独的背影都或多或少诠释了生存的荒诞和无奈。但我们又是幸运的,我们所生活的国家法制健全,没有战火的侵扰,每个人都能通过努力去不断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即使世界有荒诞的成分,我们仍要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发现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