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象征着春天的起始。传说中,这一天也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人们会在灶王像前供上糖果等供品,所以也称灶王日。
从记事起,我家每年的小年是这样度过的:一大早,妈妈便起床,包上头巾,从堂屋开始打扫,拿个长扫把把楼顶所有的地方扫一遍,再去打扫厨房。厨房是最难打扫的,那时做饭用的是柴火,一年下来,烟熏火燎的,房顶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灰尘吊,妈妈爬高上低,不厌其烦地清理着厨房里的每一寸空间。有时我会搭把手帮个忙,等到做早饭时,家里也差不多打扫完了。这时我看到妈妈就像刚从“煤窑”出来,脸上布满灰尘,但她并不显得疲惫,反而依旧精神抖擞,笑容可掬。
脱掉脏兮兮的外衣,洗净满脸的尘灰,一个洁净美丽的妈妈重新出现在眼前。
妈妈开始忙着做早饭,做好早饭又开始发面,准备晚上的祭灶饼。
忙碌了一天的妈妈,到太阳落山时,就开始烙祭灶饼了。那时大多数农村家庭条件都比较差,但大多人都会拿出面粉,做一顿最美味的烙饼。说是祭灶,其实也给家人提供了一次吃美食的机会。
妈妈站在锅台后,我们几个孩子坐在灶台前,听着铲声叮叮当当地响起来,心中无限期待。妈妈先烙好几个饼,用盘子装起递给父亲,父亲恭敬地将饼摆放在灶爷像前,祈求来年好运降临,家庭幸福,全家平安。祭灶仪式结束后,我们这些孩子都看着那盘子金灿灿、焦酥酥的烙饼直流口水。等到妈妈把饼端过来时,我们一拥而上,竟一下将饼抢了个精光,却忘记了妈妈。多年后,等我为人母后,才真正体会到当妈妈的不容易,才真正认识到我们当时的无知和自私……
妈妈每年至少烙三种饼,一种原味,一种加葱、油、盐,一种加糖。原味的吃过了,等葱花的;葱花的吃完,等吃加糖的。坐在灶台前烧火的我们只顾自己吃,一会儿火小了,得妈妈提醒;一会儿火大了,妈妈又得来看。发的面烙完了,我们也吃饱了,只有这时妈妈才能坐下来。妈妈从早忙到晚疲惫不堪地坐在那里吃饼的样子,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我25岁离开妈妈来到新疆,苦也好累也罢,展现给妈妈的都是生活中最好的一面。无论干什么,总觉得老家有个妈,人就精神气十足。这么多年,我依然保持着在老家的习惯,晨起打扫,晚上烙饼,俨然是当年妈的翻版。可自打她离开了人世,我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感觉没有了靠山,身单力薄……
时光荏苒,纵然斯人已去,但每每回忆起记忆中那些闪闪发光的日子,妈妈的音容笑貌,宛如就在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