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这一天是我国民间的七夕节,也是我故乡的庙会。年过古稀的父亲说,很久以前,我们这里的七夕节庙会就有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信息不畅,道路条件差,人口流动得少,只有村里办庙会那几天才能见到很多人,才能看到很多稀奇、新鲜的玩意儿。七夕节庙会对我这个不明事理的小孩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其实,那时,盼望七夕节庙会的不光是我们小孩子,就连大人们也很期待,尤其是未婚的青年。七夕节是相亲、订婚的好日子,我的叔叔就是在这天与我的婶婶相的亲。直到今天,儿时庙会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七夕节庙会经常唱戏,热闹三五天。庙会前两天,邀请的剧团提前到了,村里就会杀一头肥猪,招待剧团的演职人员,鼓励他们唱戏多卖力,拿出看家本领。
庙会头一天晚上,大戏就开演了。乡亲们早早吃罢晚饭,潮水一般兴高采烈地向戏台子涌去。戏台下,各家各户已提前把自家的凳子、椅子摆上来占位置。
戏台子上灯火通明,亮如白昼,演员们“咿咿呀呀”演绎着人世间的悲欢聚散、酸甜苦辣,台下的乡亲们看得如痴似醉、魂牵梦绕。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乡亲们时而大声喝彩、拍手鼓掌,时而潸然泪下、叹息不已。有一年,台上演出豫剧《清风亭》,《认子》这一折戏极为动人,村里的一位老者入戏太深,拿着拐棍非要上台去打忤逆子张继保(角色名),这事一直在村里被传为笑谈。
七夕节差不多都在每年阳历8月的上中旬,在立秋前后,这个时节我们老家的天气比较热,晚上我们常在平房上纳凉、睡觉。记得有一年看完戏后,表姐在平房上给我们讲了很多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令我印象最深,她一边讲,一边指着牛郎星和织女星说:“你们看,每年的这个时候,牛郎星与织女星相距最近。七夕节早上,花喜鹊、小燕子就不见了,它们都去天上给牛郎织女搭鹊桥去了……”那时候,我对表姐的话深信不疑,想着他们见面互诉衷肠的场景,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七夕节那天半晌午,邻村来赶会的亲戚们陆陆续续到我家,大家相互问候,诉说着各自家里发生的大事小情,谈论着三邻五庄发生的新闻、趣事。吃过午饭,亲戚们结伴而行去逛庙会。街道被摊位占满了,街上人头攒动,白糖冰糕的叫卖声令我垂涎三尺,姐姐和表姐们买了心爱的花裙子,高高兴兴地在身上比画着。我拿着二叔发给我的一元钱买了一把木头宝剑,模仿着武打片里的招式,让小伙伴们羡慕不已……
七夕节庙会是我们村的盛会,至今仍然延续着。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庙会的规模小了很多,当年的盛况早已不在。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村里的七夕节庙会将慢慢消失。但儿时七夕节庙会热火朝天的场景、戏台上“咿咿呀呀”的绕梁之音,仍然不时闪现在我的脑海中,白糖冰糕的丝丝甜味依然滋润着我远去的美好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