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审计署发布《中央部门单位2023年预算执行等情况审计结果》,曝光了个别部门利用政务数据牟利的事例。据称,有4个部门的7家运维单位未经审批,擅自确定数据内容、服务形式和收费标准,利用13个系统数据对外收费总计2.48亿元。
数据时代来临,让曾经习以为常的数据成为一种资产。以前谈及数据,本质是收集和分析数据,比如怎样利用数据做好某项业务、优化某个流程,而现在数据就是业务、数据就是产品,数据本身就是能够直接变现的资产。国家审计部门的通报,不仅透露了利用政务数据牟利这一新案例,同时也说明,相关部门如何管理和保护好公共渠道收集来的数据信息,如何厘清边界,高效、规范、公平、透明地向社会供给数据,将成为政务数据开放和授权运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于2021年9月1日起颁布施行,但普通人对此了解不多,大多数只是把数据安全与企业经营、国家安全关联起来,对生活中越来越多、附带要求获取隐私信息的各种扫码服务熟视无睹。其实,数据泄露对普通人的影响是全方位且难以察觉的,比如网络消费当中的“大数据杀熟”现象,就是利用数据和算法,把消费者置于“信息茧房”当中,或者利用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和习惯进行牟利。随着网络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数据安全与普通百姓自身权益的关联将越来越紧密,如果继续忽视和放任,将会出现更多意想不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