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无言,岁月如流,不觉间踏上讲台已有24年。回首这24载教育之路,在日复一日的教书育人中,对于“教育”二字的含义已不再清晰,疲于应付日常工作的我时常扪心自问:我是否还记得当年炽热的教育梦想?
此时,有幸阅读了朱永新的教育文集《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书中为理想的教育塑造了一个模板,从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等10个方面,详细描绘了关于理想的教育蓝图。通过阅读此书,我更加清晰地意识到“教育”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合作的,既非一日之功,更非一人之力。
自古以来,人们就深知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孩子教育的至关重要性。24年的基层教育实践告诉我,孩子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中的父母教育。常言道:“什么样的家长,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这话听起来有些绝对,但不无道理。想想自己所从教的乡镇寄宿制中学,在校寄宿期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养成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节假日返校之后,又回归原来的样子,哈欠连天,负面情绪满满。缺乏内动力甚至躺平的学生,对孩子的厌学情绪无能为力的家长,父母常年外出、隔代无效管教的家庭现状……即使是充满激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往往也觉得苍白无力。原因在哪里?我觉得正如书中所提及的,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事情,更需要家长的配合。
学校教育只是孩子人生的一部分,而家庭教育才是真正伴随孩子一生的教育。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大多数优秀孩子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格不健全的孩子,大都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
教育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养成系工程,不仅要有好老师的引领,更要有好父母的滋养,孩子只有在和谐的家庭环境里成长起来才能身心健康。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更应该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必须主动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拥有理想的教育。
掩卷长叹,作为基层一线教师的我释怀了。我不再因为大多数人对教育的不理解、学校教育效果的不理想以及得不到家长的正确看待和评价而烦恼,也更加笃定唯有家校合力,方为理想教育。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在做好学生引路人的同时,我将更加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争做家庭教育的促进者,期待理想教育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