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30多年,他是一个与众不同且让我刮目相看的学生。每一次交流,我都会发自内心地赞叹他一番。他就是瑞华,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学生。
我们师生的第一次交流,是在一次课间10分钟。他拿着一个翠绿色莲蓬状的小塑料盒走到我跟前说:“老师,这是我从武汉旅游回来买的小罐茶,您尝尝,可香了。”我就问:“你和谁去的?”他说自己一个人。我当时觉得特别吃惊,再次确认:“只有你一个人?”他肯定地说:“是的,我坐火车去的武汉,还去了长江大桥,用微型机进行了航拍。老师,我周末回家把我拍的照片发给您看。”这话题更是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还想再问他一些旅行上的细节,上课铃响了,就匆匆结束了这次谈话。但瑞华的做法已然在我的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一个14岁男生,在很多家长眼中还是没长大的孩子,他却在力所能及的区域开始行走,并积极探索外面陌生的世界。这是何等的胆识和气魄!
随着交流的深入,他的世界观和认知感给了我越来越多的惊喜。瑞华从12岁开始到现在,旅行了40多个城市,绝大部分都是自己一个人规划并实施。作为学生,他选择旅行地点的原则是经济、方便,即花费低、距离近、交通便利、安全性好。最多一次,他独立外出旅游了3天,去了4个城市,花费2000多元;最少一次,是去洛阳,一天时间,花费150多元。目前,他去过最远的地方是云南昆明。还计划去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各国。最近的一次,是在甘肃兰州转车仅有的两个小时内,不仅品尝了特色小吃——兰州牛肉面,还去看了1909年建成的古桥——兰州黄河铁桥(中山桥)。
瑞华有个特别值得推荐的爱好。他有一本《走遍中国》旅游手册,每去过一个城市、一个景点,他就在这本手册的目录里画上对号作标记。比如北京市,目前他已经勾画了天安门、故宫、鸟巢、水立方、长城;江苏省,他去过南京的中山陵、夫子庙、长江大桥、牛首山、玄武湖和苏州的枫桥、寒山寺、留园等;青海省,勾画了西宁的塔尔寺、海东、海南、青海湖和海西的茶卡盐湖等;陕西省,西安市去过十多次,勾画了西安明城墙、大慈恩寺、大雁塔、兵马俑博物馆等景点。翻看目录,就像跟随他的足迹一般,行走在中国辽阔的疆域上,或体会沿海城市的繁华,或感受内陆城市的厚重,一路走、一路看,结合地理知识,充分体验我国各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景观的差异和人文风俗的不同。
明代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中行万里路,就是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增长见识,这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这也是现代地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核心素养落地。说实话,瑞华整体成绩不是很优秀,平时课堂表现不算很专注,但他涉猎面广,走的地方多,每次旅行途中结合电子地图规划自己的路线,这让他建立了明确的地理空间方向感。行程中接触到大量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差异,更是潜意识调动了所学过的区域知识,从而把零散的知识串成思维链条,加深了对地理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初步具备了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所以每次考试,他都是地理成绩较好的几位同学之一。
瑞华的经历告诉我们,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有机会多走出去看看,然后再回归课本,知识运用起来就会易如反掌。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运用,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