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单义杰)9月17日,记者从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日前公布了虢国上阳城遗址外围抢救性考古发掘的新收获,其中,出土的陶窑和部分墓葬受到考古界广泛关注。
据了解,2022年9月至2022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市区一建设项目工程占地范围内的古遗迹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当时发掘任务较重,最终耗时两个月才得以完成,不仅有新发现,也获得很多考古研究的实物资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业务室主任燕飞介绍,此次共清理墓葬20座、灰坑102个、道路2条、陶窑1座、灰沟1条,另有探明位置但无法清理的陶窑1座。大多数灰坑为近圆形坑,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和竖井墓道土洞墓,墓葬之间没有打破关系。发掘出土有完整的陶瓷器、玉器、铜器等,另有较多陶片、玉石料、骨料等,年代为西周晚期至明清时期,主体遗迹属于两周之际,文化属性属于虢国。
值得一提的是,在M6墓葬中发现一具遗骸,人骨高大粗壮,为中年男性,并且有脊柱粘连现象,专家判断,其生前应该从事过度体力劳动,手部也有粘连现象,可能和长期扛运物品有关。“墓葬中还发现有未烧制的陶器,属于随葬品,而且距离陶窑很近,我们由此推断墓主可能是陶工,这种遗迹分布情况也是先秦时期手工业作坊居葬合一的体现。”燕飞表示,此次发掘的陶窑主要由操作间、火门、火膛、窑床、烟道组成,窑室平面呈梯形,保存基本完整。
据了解,此次是时隔约20年再次对虢国上阳城外围遗址进行发掘,深化了对虢国遗存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上阳城的功能布局,也为本区域手工业作坊区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