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是一个位于卢氏县双槐树乡深山区的偏僻山村,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它曾在时代的发展中掉队了、落伍了。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这里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7年,驻村第一书记冯勇来到了这里。
北川村“两委”借用村小学的两间房子办公,一间图书室便成了冯勇及队员们的办公室兼宿舍。冯勇带着他的队员走村入户,听取群众意见,走访老党员、调查摸底,筹划改建村“两委”班子,以确保“火车头”的动力充足,起到引领作用。他抓住2018年年初村“两委”选举的时机,把能力强、想干事、有担当、年轻有为的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里,从而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战斗团队。
修路是冯勇首先要解决的大事。交通不便,不光是群众行路难的问题,还直接影响到全村的产业发展。冯勇从上任之初,就憋着一股子劲儿,反复找帮扶单位和有关部门沟通联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2018年,他终于争取到了省道311和省道250连接线道路改造工程项目。这条线路贯穿村里全境,全长14公里。经过改造,昔日两米宽、泥泞不堪的山道变成了6.5米宽、柏油路面的省级公路。
北川村平均海拔1100米,人畜饮水十分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冯勇把能想的办法都想尽了。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年底,他争取到了120万元的人畜安全饮水项目。为找到最好的水源地,他和工程技术人员跑遍了附近的沟沟岔岔。2019年9月底,工程竣工,全村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
北川村土地贫瘠且面积狭小,食用菌生产是其传统产业,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冯勇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帮助群众提高技术水平,一方面积极动员致富带头人出资与大企业合作建大棚,引进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2019年年底,冯勇通过各种渠道共筹集资金200余万元,建成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大棚27个、50吨冷库1座,安排村民就近务工100余人,稳定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2018年3月,冯勇得到省委组织部准备在卢氏确定6个示范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消息后,他立马做足功课,积极争取。通过答辩论证,他如愿争取到了110万元的专项资金,建起了15个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大棚,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5万元,加上光伏发电项目,村集体每年可收入20万元,开启了该乡发展集体经济的先河。
自此,北川村整体脱贫摘帽、高位退出贫困村序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崭新明亮,宽敞整洁的文化广场上乐声飞扬、笑声朗朗。村容村貌变了,村民的观念变了,但始终不变的是冯勇和他的队友们的扶贫初心,他们始终住在初来时的村小学里。
成绩有了,荣誉也有了,但个中的滋味只有冯勇自己知道。
“生活不规律,喝水少,我的肾结石病常常发作,痛的时候,我就喝下两杯水,然后到院子里蹦跳,希望把结石震下去。”冯勇苦笑着说。两年多来,他生出了不少白发,面容也苍老了。
自己的病痛,可以咬牙忍受,但对家人,特别是对父母的亏欠和愧疚,始终无法抹去。2019年11月,冯勇接到了父亲患脑出血病重的消息。待他回到家里,没能和父亲说上一句话,老人就走了。办完丧事后的第二天,他毅然回到了村里投入到了紧张的脱贫攻坚工作中。2020年春,老母亲得了肠癌,需住院手术。他在家只停了3天,待母亲术后第二天,他便回村了。当他得知母亲早在半年前就有便血的症状,只是怕耽误他的工作而没有告诉他时,他的心难受极了。
他是不孝之子吗?他这么拼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北川村的群众都知道。
(马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