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迪/文图
在渑池县果园乡峪峒村,一位50多岁的村干部正用手机和电脑为乡亲们打开一扇致富新门——她叫唐群萍,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电商能手”。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互联网手段,她将村里的桃子、红薯粉条等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新农人”。
深受村民信任
被选举为村干部
唐群萍年轻时曾辗转多地务工,开阔了眼界,也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2011年,她响应家乡号召回到渑池县,因踏实肯干、思路灵活,被村民选举为村妇联主任。同年,又被推选为渑池县人大代表。
“我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要更加用心地为老百姓服务。”唐群萍说,她们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由于地势较高,最西边二组的100多口村民吃不上水,无论是种地还是生活用水,每次都要跑一两公里地到水库取水。
见到百姓用水如此不便,唐群萍在2012年召开的县两会上提出建议:“解决百姓用水困难问题。”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会议结束没多久,这个建议开始研究落地实施。夏天的时候,村民们就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让我干事创业的信心更足了。”唐群萍说道。
桃子滞销成难题
她借助网络10天卖出2万斤
“以前咱农民只会种地,好东西卖不上价,急得睡不着觉。”唐群萍回忆道。尤其是2022年10月,峪峒村2万斤桃子滞销。桃农们心急如焚,唐群萍更是坐立难安。于是,她鼓起勇气拿起手机,对着镜头笨拙地说道:“大家好!我是峪峒村的唐群萍。我们村的桃子又大又甜,现在却卖不出去。希望大家能帮帮我们!”
视频发出后,唐群萍每天骑着三轮车穿梭在乡间小路,一边送货上门,一边回复网友私信。10天后,2万斤桃子奇迹般地售罄。那一刻,她抱着手机欣喜不已:“原来,一根网线真的能改变命运!”
这次成功的经验,让唐群萍意识到了电商的前景。2024年,她趁农闲时到南阳学习视频剪辑技术,并成功取得网络营销师证书,希望更进一步打开电商的大门。
利用互联网“新农具”
把家乡土特产卖到全国各地
2024年9月22日,唐群萍来到兰考县参加农民丰收节。“我来到现场看到,网络达人在农产品基地架起一个支架,就把红薯卖到了全国各地,一分钟销售了几千单,当时对我触动特别大。”回到村里,唐群萍整夜辗转反侧,“我一个村干部,拍视频会不会被人笑话?要是失败了,乡亲们会怎么看我?”
转折点来自一次深夜的谈话。在外创业的年轻人单红伟回村探亲,听说唐群萍的顾虑后,拍着她的肩膀说:“唐姐,互联网是新时代的‘新农具’。您怕啥?真金不怕火炼,好货不怕没人买!”
2024年9月29日,唐群萍在抖音账号上发布了第一条短视频。视频里,她对着镜头大声说道:“我是峪峒村的唐群萍!今天给大家推荐我们村的红薯粉条,纯手工制作,绝对真材实料!”视频发出后,当天浏览量突破4万人次。评论区里,网友们纷纷留言:“唐姐实在!这样的村干部,我们信得过!”
截至今天,这条视频已有16.6万人次观看。唐群萍说:“当我看到这些数字时,才明白基层干部的真实与真诚,本身就是最打动人的‘流量密码’!”
计划成立
“互联网助农服务队”
将直播间
搬到田间地头
“一根网线,连接的是外面的世界;一部手机,打开的是乡村振兴的大门。”唐群萍感慨道。尽管年龄大、基础差,她依旧没有放弃,而是边干活边拍摄视频,镜头一次拍不好,就拍一二十次。趁着休息的时候,再花五六个小时自己剪辑视频。截至目前,她的账号已发布视频130余条,粉丝数量达5000余人。
下一步,唐群萍计划在村里成立“互联网助农服务队”。届时,有人负责拍摄剪辑,有人负责品质把关,村民们也能上阵当“主播”。从红薯粉条到手工挂面,从土鸡蛋到山茱萸,争取让峪峒村的农产品成为网友心中的“香饽饽”。
“今年夏天,我们计划将直播间搬到田间地头,让产品销路更加广阔,真正使农民增收致富。”唐群萍说,“只要乡亲们需要,就继续干下去!”
从“面朝黄土”到“面朝屏幕”,唐群萍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村干部的担当。一根网线、一部手机,正让更多像峪峒村这样的乡村,走上“数商兴农”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