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迪
在刚刚落幕的2025年河南省青少年柔道冠军赛上,我市健儿张第淇、吴宜修分获男子甲组+100公斤级和男子乙组81公斤级冠军,为家乡体育事业再添光彩。而这块沉甸甸的金牌背后,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和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
男子甲组+100公斤级冠军张第淇:
金牌是摔出来的,肩背常年布满淤青
2022年,受哥哥的影响,14岁的张第淇来到三门峡市体校参加柔道训练。起初刚接触柔道时,快2米高的他因力量不足、身体不均衡,在训练中屡屡受挫。
为了达到训练标准,他每天除了完成高强度体能训练外,晚上还要加练1小时技术训练。“杠铃深蹲、卧推、摔布人训练……练到后来手抖得连筷子都拿不稳。”张第淇回忆道。
据教练闫静透露,张第淇是队里最拼的队员。夏季训练馆内温度超过35℃,张第淇仍坚持穿着厚重的柔道服完成每一组动作,衣服拧出来的汗水能装半个矿泉水瓶。在一次对抗训练中,他的脚踝严重扭伤,但他却并未因此放弃训练任务。“下肢不能练,那就训练上肢力量。怕耽误进度,疼也得忍着。”张第淇的语气里满是坚韧。
柔道运动的残酷性在于每一次漂亮的“一本”背后,是成千上万次被摔打的积累。张第淇的肩背常年布满淤青,手掌因抓握道服磨出一层厚茧。“我们专项技能训练时,3个小时里能摔两三百次。”他说,“很多柔道运动员的手指都变形了,练得手上起水泡、皮脱落是常有的事儿。训练真的很辛苦,但一想到能为家乡争光就咬牙挺住。”
在此次决赛中,张第淇利用“得意技”技术动作,仅用11秒就击败了对手,最终赢得了冠军。当裁判宣布他胜利时,这个在训练中从不喊累的少年红了眼眶,他说:“所有的伤都是值得的。”
如今,17岁的张第淇继续留在河南省重竞技航空运动中心训练。面对未来,他目标明确:“下一步,要拿下省运会冠军,再继续冲击全国冠军!”
男子乙组81公斤级冠军吴宜修:
每晚加练“得意技”150次,目标是站上更高的舞台
2022年初入柔道队,当时13岁的吴宜修一切都是从零起步,“刚到队里时,什么都不懂,都是从基本功开始练起,每天长跑、俯卧撑等项目不间断地训练。”尽管基础的体能训练非常枯燥,但他从未抱怨过。
除了体能训练外,吴宜修也慢慢开始学习柔道礼仪和动作技能,“最开始的时候,都是被别人摔,心里挺不服气的,后来学得多了,开始摔别人了。”经过两年的训练,他逐渐从柔道小白蜕变成了一名专业运动员。
教练闫静告诉记者,柔道精神是“精力善用,自他共荣”。在她看来,柔道是一项综合素质要求特别高的运动,跑步训练堪比中长跑队,力量训练堪比举重队,所以特别辛苦。吴宜修能取得这些优异的成绩,都是加倍努力训练的结果。当同龄人还在睡梦中时,他已经开始晨跑和体能训练;当别人结束训练休息时,他仍在垫子上反复练习投技和寝技,直到教练催促才离开。
自学习柔道以来,吴宜修就一直保持着一个小习惯:每晚结束训练后,他会选择在寝室或走廊上,加练左右徒手做挑内股动作,反复练习150次。就算2024年年底进入到省重竞技航空运动中心训练,这个习惯他也一天没有落下。“既然决定做,就要做到最好,这个动作也成为了我的‘得意技’。”吴宜修说。
据闫静介绍,此次比赛中,有近30名选手选择的是81公斤级比赛。而吴宜修每一场比赛都是稳扎稳打,最终一路过关斩将夺得了冠军。闫静说:“在吴宜修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优秀运动员的坚韧与潜力。”
对于未来,吴宜修坚定地说:“我的目标不仅是省冠军,还有全国冠军,更要站上亚运会、奥运会的舞台,让世界看到中国柔道的力量,为柔道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