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卢仙格/文图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其中,我市3人入选,分别是卢氏县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廉正义、锣鼓书表演代表性传承人王东粉、老子传说代表性传承人黄清华,标志着三门峡市在非遗活态传承领域取得新突破。
廉正义
与剪纸相伴60年,坚持“原汁原味”的传承
今年74岁的廉正义家住卢氏县文峪乡南王村,自幼受外祖母和母亲影响,耳濡目染学习剪纸。15岁时,他的剪纸作品陆续在《小红花》《中国少年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每幅作品都要经历构思、起稿、剪刻等12道工序,最复杂的《昭君出塞图》剪了整整3个月,创作时很累,但是也很幸福。”廉正义说。
这位与剪纸相伴近60年的老人,至今仍保留着用煤油灯熏样、古法装裱的传统技艺。他发表的1500余幅作品,如《拜月西厢下》《红楼梦》《昭君出塞图》《隋唐人物》《纳税光荣》等,涵盖了从古代人物故事到民间风俗的各类题材,得到业内人士好评。他的作品曾经参加国内外展览60余次,获各类奖项50余个,多幅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
廉正义不仅在艺术上取得较大成就,更为卢氏县剪纸行业的繁荣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廉正义坚持“原汁原味”的手工传承,带着3000余件作品走遍该县19个乡镇,在中小学校开设“非遗课堂”,独创“剪纸口诀教学法”,培养出13位嫡传弟子,为卢氏剪纸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王东粉
演出达800余场,希望更多人喜欢锣鼓书
“咚咚锵!”在卢氏县横涧乡的百年古戏台上,王东粉手持简板,将《杨家将》唱得荡气回肠。作为豫西锣鼓书第五代传人,她创新性地将传统曲牌与乡村振兴故事结合,带着团队在阡陌乡村、田间地头演出800余场。
据介绍,锣鼓书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声调高昂、节奏严谨。伴奏乐器种类繁多,从锣、鼓、板到各种弦乐和管乐,每一种都有独特的作用和韵味。
王东粉是卢氏县横涧乡人,6岁起便跟随舅爷学习锣鼓书,表现出较高的艺术天分,16岁开始跟随父亲、姑姑、弟弟组建的家族锣鼓书班辗转各地演出,积累了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成年之后,她继续坚持锣鼓书说唱表演,几十年坚守乡村舞台,将锣鼓书唱给父老乡亲听。
2010年,王东粉被认定为三门峡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了锣鼓书能走进千家万户,她不断提供、收集和整理锣鼓书的相关资料,积极参与公益演出与公益传承活动,累计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120余次,参与师生达24000余人,传统文化在现代土壤中绽放出耀眼芳华。
黄清华
不断挖掘老子文化价值,让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2500余年前,老子在函谷关停留5个月,写下了彪炳后世的《道德经》,老子传说故事也在此广为流传。黄清华是土生土长的灵宝市函谷关镇人,从小就从父母、乡亲那里听说、学会了许多老子的传说故事。1994年,函谷关旅游区建成后招收讲解员,黄清华因擅讲老子传说被优先录取,工作中重点负责讲述老子传说。目前,黄清华掌握的老子传说故事有58个。她经常利用节庆节会,在相关遗址、遗迹、学校、乡村开展老子传说的传承传播。
为了加深对老子文化的研究,黄清华经常走街串巷,向当地老人学习更多流传于灵宝一带的老子传说,先后搜集整理老子传说故事资料数万字。2021年,黄清华参加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三门峡卷》书中关于老子传说方面的信息采录及撰写工作;2023年,荣获河南省“中原非遗之旅·传承之路”特等奖。
老子传说有着很深的文化价值,《道德经》也成为中国和世界的瑰宝,他的思想和智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在今后的非遗保护和传承中,我们更要不断挖掘他的文化价值,让老子传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黄清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