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治太1928年出生于平顶山市鲁山县,三门峡大坝即将开工前,他被安排负责大坝建设的后勤保障工作。如今已经95岁的黄治太老人,回忆起那段时光仍旧自豪满满:“我将青春献给了大坝建设,我很骄傲!”
据黄治太回忆,随着大坝的开工,天南地北的建设者陆续来到三门峡,有服装统一的整建制队伍,也有拖儿带女的年轻夫妻,大家操着各地的口音,目光里闪烁着建设者的热情。千年沉寂的黄土塬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寂静的史家滩变得喧闹,黄治太被眼前的一切感动着。
他说,那时虽然不知道三门峡大坝建成会是什么样子,但有一点他明白,那就是所见之人都是热爱这块土地的人。“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我不能慢待、亏待了建设大坝的人。”黄治太回忆说。
很快,为了方便大坝建设者,工地附近陆续建起了食堂、百货商店、储蓄所、派出所、邮局等。
听说水电局勘探队的工作很艰苦,黄治太等人便带着物资冒着严寒风雪,去三门峡北岸给他们送去日用品及食品。这些勘探工作者自1952年便到达这里,承担着规划阶段分布在鬼门、砥柱、张公、神门岛上的钻孔勘探任务。
尽管当时物资很缺乏,但黄治太总是想尽办法保障大家的需求。他派人跑遍各地,想办法在本省或外省调购物资。山西、山东等省得知是为根治黄河建设三门峡大坝,都积极伸出援手,帮助调配物资,保障三门峡大坝的物资需求。在他任职期间,几乎没有发生过断购的情况。
黄治太文化程度不高,只在扫盲班学习过3个月,但为了更好地服务大家,他白天学,晚上记,经过一段努力,闯过了文化关。
几年后,工地的后勤保障系统逐渐建立健全,黄治太注重细节把关,目标是让工人专注工作,提高建设三门峡大坝的效率。
黄治太当时负责管理物资,但他很有原则。1957年夏天,一个瓜农送到家里两个大西瓜,黄治太知道后就让家人把瓜送回去,家人没有找到送瓜人,只好把西瓜拿了回来。怎么处理这两个西瓜成了问题,黄治太于是把瓜送到不远处的民工驻地。
黄治太一生都在奋斗,退休后钻研起中医刮痧技术。回忆起半个世纪前的经历,老人表示,他一生中最无悔的事情,就是将最美的青春献给了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