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货消费市场热情高涨,消费者在面对品质相同或功能类似的产品时,更倾向于购买国货,支持民族品牌。在此背景下,一些外资控股或外资全资品牌冒名中国品牌,借机销售商品,导致国货市场鱼龙混杂。
品牌蹭热度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外资品牌入驻中国市场几十年,使用场景很“接地气”,所以被误认为是国产品牌;有的紧抓年轻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依托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符号来命名产品、设计包装等;有的则玩起文字游戏……种种行为令消费者真假难辨。
消费者国货意识源于民族自信与自豪,是一种民族情感在消费领域的映射。相应地,消费者对国货的积极态度也会正向影响国货品牌信心,推动其提高研发技术和产品质量。此时出现打着国货旗号、鱼目混珠的品牌,会让消费者的一腔热情扑了空,还会损害国货长久以来树立的良好形象,不利于国货市场的良性循环。
相关管理部门、消费者协会等要及时曝光打着“擦边球”吸引消费者的品牌。部分品牌出于融资等原因,控制权更迭,消费者协会可通过定期更新国货名单的方式,缓解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国货热潮注入活水,方能源源不断,单打独斗难成持久之势。有关部门可牵头构建身份认定清晰、覆盖范围广、稳定持久的国货战略联盟,盘活国货品牌影响力,打造良性市场生态。国货品牌则需明白,情怀驱动的消费行为只能算锦上添花,真正能够让品牌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的始终是过硬的产品品质。国货品牌切不可松懈“吃老本”,而应以更加灵活的新方式与消费者沟通,不断创新推出优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