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了。偌大的工地上,工程机械紧张地作业,重型卡车来回穿梭,几千名工人在哨声、口号声中甩开膀子大干,人群中有一位弯眉细眼、梳着长辫的女工,她就是张元香。
张元香,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人。1952年官厅水库在张家口招工,年轻的她成为一名水电职工。几年后,张元香恋爱结婚,有了3个可爱的孩子。丈夫张树森也是一名水电人,时任官厅水库修理队队长,其技术娴熟,在本职工作中业绩突出。
1957年,听说国家要在黄河上建造三门峡大坝,需要大量人员,张元香和丈夫报了名。新工地条件艰苦,为了能一心一意地工作,张元香与丈夫商量后,把3岁的大女儿送到天津奶奶家,把刚满月的小儿子送到老家村里,只把两岁的大儿子带在身边。
面对工作和养育孩子,张元香选择了前者,身为母亲,她难免会辛酸难过,但是为了祖国的水电事业,她毫不犹豫,绝无怨言。
随后,张元香被调到黄河三门峡工程局修配厂做修理工。当时大坝工程进度快,推土机、汽车和吊车等有问题会送到修配厂修理,工作任务重。不久,领导说学徒工要确定具体工种,张元香和几个年轻人等待分配。镗床师傅傅义走过来,把他们从头到脚扫视了一遍,然后指着她说:“我收这个学徒。”
张元香当时对镗工一无所知,后来才知道傅义是三门峡镗工第一人。师父告诉她,是看她身上有股灵巧聪明劲儿,才点了她的名。
张元香拜师学徒,没有辜负师父的厚望。她虚心好学,眼疾手快,师父语重心长地告诉她:“机械加工行业原本是男人干的活,你要做这个行业的‘花木兰’,就要敢于碰硬,不怕跟油污油泥、机械零件打交道。”
白天,张元香在师父手把手的教导下,学习最基础的“十八般武艺”;晚上,她在家里静心看书学理论。几个月后,她就可以熟练地操作机器。后来,师父调走了,张元香也学会了师父的镗工技术。她的技术达到八级工,保证了大坝建设的需要。为使技术后继有人,她开始带徒弟,培养出一批批技术人才。
几年后,张元香把寄养在老家的小儿子接回三门峡。那时张树森在坝头上班早出晚归,张元香在修配厂上班,大坝正在紧张施工中,修理任务繁重。当时大儿子6岁,小儿子4岁。为了工作,她只能把两个儿子送到托儿所全托班,一个星期接一次。
无论日子有多么艰难,张元香都咬牙坚持着,丈夫的工作更为忙碌,她就承担起所有家务,晚上还要挑灯缝补全家的衣服。她努力当好丈夫的贤内助和左膀右臂,不让丈夫为家务事烦恼和费心。
张元香平时话语不多,但心地善良,为人厚道,乐于助人。每每听说同事或邻居家有困难,总是主动相助,有时两三个老乡、同事来家借钱,家境并不富裕的她也会慷慨解囊。
由于工作勤恳、业务娴熟,张元香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她的家庭获得“五好家庭”荣誉。
女工,可以柔情似水,亦可坚强如山。在三门峡大坝建设热潮中,张元香磨炼成为技术排头兵,她是那个时代平凡又伟大的女工代表,也是那个时代母亲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