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大坝建设期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彩色纪录片《黄河巨变》,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黄河之上,管柱林立,从吊桥垂下的绳索上,一名女电焊工悬在半空中,挥动着焊枪,枪口喷吐出耀眼的火花。这位正在惊涛骇浪之上作业的女电焊工名叫田素芝。
田素芝,1934年出生于河北唐山。1956年,正在唐山陡河水库工作的她,得知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招工的消息后就报了名。来到三门峡后,她被分配到钢筋队电焊班,当时班里有十几名电焊工,女工极少。
1958年11月,黄河截流的日子临近。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召开动员会,并成立截流指挥部,口号是“一切为截流!”所有人员全力以赴为截流做准备。
为了做好截流工作,职工们奋勇争先,纷纷报名,田素芝也要做第一个在黄河上电焊的人,可当时领导却把她派去看守电焊机。当时,汛期的一个洪峰把神门泄流道中间的闸墩冲倒了,只得改为管柱封闭截流,就是在河中立14根管柱,像栅栏一样挡住抛掷下去的石料。河中的管柱需要用两排钢轨将其夹住,然后焊在一起,指挥部把焊接管柱的任务交给了电焊班。
当电焊班班长宣布这个任务后,田素芝十分高兴,一把拉住班长说:“让我也参加!”班长却说:“女的不行!浪尖上电焊,太危险,要挑4个小伙子。”田素芝却倔强地说:“女的怕什么?我一定要参加!”最终班长才答应了她。
开始工作时,同事把她从吊桥上慢慢“放”到离河水几十厘米高的工作面上,脚下就是惊涛骇浪,她的身体也随之摇摆不定。田素芝往下一看,一阵头晕眼花,她一把抓住管柱,让自己慢慢镇静下来。田素芝心想,焊管柱是关系截流能否成功的关键,不能落在男同志后面,要给女工争口气!
田素芝毅然戴上面罩,认真焊了起来。11月的天气,河道的风极大,冷风吹透棉衣直往骨头缝里钻。她有时踩着工字钢,有时悬在空中,巨浪打在管柱上,溅起高高的水花,不一会儿棉裤就全湿了,手套也湿了,她就脱下手套接着干。又一个浪头打过来,她忽然感到一股电流麻到手臂,原来是浪花把焊把打湿了。她咬紧牙关,一直坚持到焊接完毕。
当她被拉上吊桥时,两腿已经冻得麻木了,全身直打哆嗦。当时,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制组正在现场,把她在黄河上电焊的镜头拍了下来,苏联专家也对她伸出大拇指说:“中国妇女——哈拉少!哈拉少!(好)”
当年,田素芝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在这一年,田素芝和老乡陈文良结婚,陈文良也来自陡河水库,是机电队修配厂的锻工,两人婚后相濡以沫,十分恩爱。
黄河截流后,开始浇筑大坝。焊钢筋是浇筑前的重要任务,大坝浇筑需要三班倒,焊接也是三班倒,田素芝所在的电焊班日夜不停地忙碌,有时爬到高处电焊,为赶工期省时间,吃饭也不能下来,同事把饭菜用绳子吊上去,她就在高高的钢筋架子上吃饭。有一次赶任务,她已工作了三天三夜,在架子上困得眼睛直打架,咬着馒头就睡着了……
随着三门峡大坝工程进入尾声,焊接的任务少了,田素芝被调到修配厂工作。1980年,她又被调到工程局技工学校,1988年被调到工程局修缮队抄收班,负责抄水表和电表。当时每月都要挨家挨户查水电的使用情况,全局职工和家属人多,居住分散,抄表是项艰巨又辛苦的工作,但田素芝工作认真踏实,不怕麻烦,总是按时完成任务。
田素芝和陈文良身为普通工人,一生低调,朴实无华,他们没有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事迹,却用默默无闻的奉献,与众多大坝建设者一起,在滚滚黄河上树立起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