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女兵到水利建设者,从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到艰苦的工地,从俄文翻译到英语教师……今年89岁高龄的张欣生将青春岁月奉献给祖国水利事业,在三门峡大坝建设中唱响一曲嘹亮的“青春之歌”。
张欣生在西安长大,家境殷实,然而年轻的她没有享受生活,而是积极投身部队去锻炼,参军后学习俄语专业。当时全国正在调动精兵强将支援三门峡大坝建设,这是一场驯服黄河的战役,从规划、勘探、设计到施工,都有苏联专家参与,工程设计由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承担,急需俄语翻译。于是,她积极响应祖国召唤,毅然背起行囊,前往三门峡。
1957年3月,张欣生随同47位女兵一起在会兴火车站下车,稍作整顿后就开启了工作。到达的第二天,在黄河三门峡工程局的办公楼里,专家工作组领导召见了她们,告诉她们需要100名翻译,下设施工组、机电组、混凝土组、地质测量组、口译组,并宣布了分配名单,每个翻译小组的组长由有经验的老翻译担任,并发给每人《施工小手册》,让她们抓紧时间学习。
时间紧、任务重,加上这次翻译的内容与学校课程出入很大,47位女兵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每天,翻译组的姑娘们都在努力背单词,听技术课,开座谈讨论,翻译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几个月后,张欣生等人被分配到笔译组,任务是把设计图纸译成中文,供工程局各技术部门使用。
笔译工作要求严格,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张欣生保持军人的良好作风,刻苦踏实,她暗暗下劲,一定要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翻译规划图纸,工程上的术语是她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她不断地翻查字典,向他人请教,努力记住这些生涩词语。有时翻译任务紧急,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她和同事们白天夜里坚守岗位,有时困极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功夫不负有心人,当看到完成后的设计图纸按时交给了技术部门,张欣生心里十分欣慰。
不久,工程局党委发出“干部到第一线去!”的号召,翻译组的姑娘们开始轮流下工地劳动,和工人们打成一片。她们不甘示弱,和工人们一样三班倒,夜以继日,把坝底淤泥一筐筐抬走。劳动让她们体会到工人们的伟大,能为建设黄河上第一座大坝出力、能让黄河为后人造福,这对她们来说是莫大的光荣。
后来,因为工作需要,张欣生又被派往开挖分局的修配厂,为风钻工打磨钻头。
1960年,张欣生和工程局调度室的年轻工程师陈甲荣相爱并结婚。丈夫陈甲荣也是一名水利人,毕业于四川大学水利系,后从黄委会来到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工作,两人婚后互敬互爱,相濡以沫。陈甲荣学术精湛,作风严谨,工作认真,参与了三门峡大坝原建、增建和改建等工作,一生为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苏联专家的撤离,张欣生在专家组的翻译工作结束了。不久,上级安排一批翻译人员到工程局子弟中学外语调研组出任英语教师,张欣生就在其中。
由于以前学习的是俄文,要到学校教授英文,对张欣生来说,这不仅是一道难题,更是一个挑战。
她和同来的姐妹们通过短暂培训,便投身到教学工作中。俄语转英语,虽然这两种语言都是外语,但发音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那些日子里,张欣生一点也不敢懈怠,夜以继日地学习,终于,她能站在讲台上自如地教课。
在教学岗位上,她依然展现军人本色,服从分配,兢兢业业,虚心好学,当看到自己的学生一批批走向社会,在不同的岗位工作继续为国家作贡献时,她感到特别骄傲。
张欣生总是说:“我没做什么,都是些平凡的小事。”正是这些“平凡小事”汇聚起磅礴的力量。在三门峡工地上,正是无数个平凡人的默默奉献建起了中国水电建设史上不平凡的大坝——万里黄河第一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