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秋酿·千畴丰稔”系列报道之三
甜蜜小红薯 酝酿大未来
文/本报记者 刘晨宁 图/本报记者 纪雨童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陕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专家苏立功(右)在观音堂镇君王村试验田查看红薯新品种长势。

    文/本报记者 刘晨宁 图/本报记者 纪雨童

    仲秋时分,深绿色的红薯秧苗覆盖田野,秋风拂过,一阵绿浪随地势连绵起伏。绿浪之下,成串连结的红薯进入最后的生长阶段,又一年的丰收即将到来。

    红薯是一种产量高、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旱耐贫瘠的传统作物。我市以山地、丘陵和川塬地形为主,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格外有利于红薯种植和品质形成,目前全市种植红薯约11.1万亩,占秋粮总面积的8.2%左右,2024年年产量达24810万公斤。

    陕州区观音堂镇君王村曾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和大多数农村地区一样,红薯曾是困难时期群众的“救命粮”,如今,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鲜食型红薯种植“领头雁”。

    2015年,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小五外出考察学习后,决定在邻村租地试种50亩鲜食型红薯。“村干部得对群众负责,我必须带头蹚路子。”张小五说。当年秋天,50亩红薯喜获丰收,每亩收入6000元左右。次年,张小五动员3户村民种植红薯,亩产6000多斤,每斤收购均价1元多,尝到甜头的村民随即掀起了种植鲜食型红薯的热潮。

    陕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专家苏立功介绍,君王村一带海拔较高、丘陵含沙红黏土,是红薯生长的理想环境,该村种植的红薯外皮色泽鲜红、含糖量高,适宜蒸、煮、烤等鲜食。10年来,该村摸索出了一套品种优化、标准种植、精细管理的发展模式,统一采购农资、规范田间管理,构建“种产销”一体化链条。2023年,在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下,君王村建成500吨容量红薯气调保鲜库,把红薯品质与新鲜度保持到春节前夕,实现错峰销售和品质保障,成功打造“君王红薯”品牌,走出了一条组织振兴引领产业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截至目前,该村发展鲜食型红薯500余亩,每亩纯收入5000元左右,鲜薯远销上海、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并陆续带动周边糯米沟村、窑院村、韩洼村等形成集群种植效应。

    而在灵宝市西阎乡西古驿村,开阔平坦的滩涂沙地和完善便利的农业基础设施则为规模化种植红薯提供了独特优势。陕西人杨崇今年30岁,是一名“新农人”,他与团队3名小伙伴合作,在西古驿村承包土地400多亩,主要种植“秦薯5号”红薯。“沙土地很适合种‘秦薯5号’,产出的红薯固定销往陕西大型商超和红薯淀粉加工企业,市场销路稳定。”杨崇说。

    函谷关镇坡寨村村民张站益也是一名红薯种植大户。年轻时的海外工作经历让他眼界广、思路活,他从山东引进高产品种“济薯26”,目前亩产1.3万斤红薯,其中优质商品薯占1万斤左右,每亩利润稳定在9000元以上。

    这些由点到面的可喜成就,是我市红薯产业特色化、高效化发展的一幕幕精彩剪影。

    近两年,全市累计引进和推广红薯新品种26个,新品种面积覆盖率达52%,“烟薯25”“哈密”“济薯26”“秦薯5号”“商薯19”等新品种实现大面积推广种植。良种是农业的芯片,品种优化和精准选种定位让红薯产量和品质节节攀升,我市“鲜食型、淀粉型”红薯各占半边天的种植格局初步形成。

    栽下红薯苗后,农技人员实时跟进,通过加强8项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已基本实现种植大户“膜下滴灌带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全覆盖,   (下转第四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我市2025年重点民生实事整体进展顺利
习近平出席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
坚持底线思维落实落细防汛措施 扛牢政治责任确保黄河安全度汛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甜蜜小红薯 酝酿大未来
中国少年先锋队三门峡市第三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