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杜甫才华出众,被誉为“诗圣”,他唯一的妻子杨氏,来自名门望族弘农杨氏。
杜甫出身的京兆杜氏,是古时一个以京兆郡为郡望的士族,后来他迎娶了同是名门望族的弘农杨氏后裔、灵宝县(今灵宝市)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即杨氏。
杨氏出身书香门第,本是金枝玉叶,有着娇美的容颜,让这位诗人深陷其中不能自已。诗云:“仳离放红蕊,想象颦青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百五日夜对月》)。同时她还有着高尚的品德,她克勤克俭,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她在河边洗衣时,那隐隐约约的捶洗声,每一下都牵动着诗人的神经:“旧与苏司业,兼随郑广文。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野树歌还依,秋砧醒却闻。”(《九日五首》)。
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安史之乱中全家流离失所,当他看到妻子和儿女们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写下了“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北征》)。从诗中,我们还知道,杨氏是十分爱美的,在精心打扮时,两个小女儿也偷偷学习母亲的样子:“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北征》)
在这样惬意的日子中,杜甫与妻子可以在下棋的过程中表达爱意。《江村》描述道:“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他们也可以泛舟江上享受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昼引老妻称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进艇》)。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杜甫在四川梓洲听到唐军收复了洛阳,接着又收复了河北,漂泊无定的一家人盼望早日回到洛阳故土,杨氏也一改愁容而笑逐颜开:“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然而这次回家未成行,他们又流寓到了成都,在浣花溪旁的草堂度过了一段穷苦日子:“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百忧集行》)
唐人冯贽《云仙杂记》载:“杜甫每朋友至,引见妻子。韦使御见而退,使其妇送夜飞蝉,以助妆饰。”韦陟比杜甫年长十七岁,他清楚杨氏的出身和贤德,于是在初见杨氏时,先是立即退出,继而派夫人送去装饰品夜飞蝉,表明了对杜甫及其夫人的关怀和敬重。
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冬,59岁的杜甫乘舟赶赴岳阳,途中在船上去世。杨氏悲痛万分,变卖衣物,买了一副棺木将他入殓。杜甫去世后,杨氏将丈夫的灵柩置厝在岳州,然后带着儿女们回到洛阳偃师陆浑山庄,不久便去世了。墓铭曰:“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殁,命其子嗣业。嗣业以家贫,无以给丧,收拾乞丐,焦劳昼夜,去子美殁后余四十年,然后卒先人之志,亦足为难矣……合窆(葬)我杜子美于首阳之山前。”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杜甫之孙费尽周折,最终将杜甫葬于故土。
杜甫与杨氏始终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相濡以沫,成就了一个忠贞不渝的千古爱情佳话,赢得了后人的崇敬与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