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古道,车辙深深,烙印着千年不息的文化交融。黄河奔涌至此,以磅礴之势劈开三门,更以母亲般的胸怀哺育了这片土地海纳百川的精神品格。在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三门峡,历史长河沉淀的不仅是仰韶彩陶的绚烂、虢国金戈的辉煌,更有一种深刻于血脉的“和合”智慧,这正为今日的统战工作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源泉与实践沃土。
厚土生辉:
文化交融的千年基因
三门峡的文化胎记里,天然镌刻着“和而不同”的密码,行走在三门峡,俯仰之间皆是文明交融的印记。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村,先民们以彩陶为纸,绘就了华夏早期文明交融的图景——花瓣纹的柔美与回旋纹的刚劲和谐共生,无声诉说着不同部族审美与技艺的交流互鉴。及至西周,虢国雄踞于此,其贵族墓地出土的玉器,既有中原礼制的庄重典雅,亦杂糅北方草原文化的雄浑气息,青铜器上方正的铭文与纹饰间,杂糅着异域风情,共同印证着这片土地自古便是四方文化交汇的熔炉。再观老子于函谷关所著的《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箴言,将“和”提升至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成为后世处理差异、寻求共生的永恒明灯。这深植于黄土层下的文明基因,如同黄河水滋养的沃土,为今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文化统战实践,铺垫了最深沉、最亲切的底色。
以文化人:
统战实践的崤函表达
三门峡的统战工作,深谙“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之道,将宏大理念融入地域文化的肌理,化育于日常生活的点滴。
在陕州地坑院“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独特聚落里,本身就是一部“和合共生”的立体教科书。不同姓氏甚至不同民族的家族毗邻而居,共用一方天井,共享一片蓝天。清晨,张家烙饼的香气飘进李家院落;傍晚,王家孩子的欢笑回荡在赵家门前。统战工作于此,是组织“百家宴”共叙邻里情,是依托非遗传承人开展剪纸、捶草印花技艺传习班,巧手翻飞间,不同背景的学员围坐学习,那些寓意吉祥的团花、象征丰收的纹样,在共同创作中成为联结心灵的纽带。一张红纸剪出的“回汉一家亲”,胜过千言万语。
灵宝的函谷关,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思想的高地。今日,它被赋予了新的统战使命。围绕“和”文化主题打造的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在领略雄关漫道的同时,感悟老子“上善若水”“容乃公”的胸怀。以《道德经》章句为灵感创作的书法、绘画、雕塑作品成为无声的统战课堂。关下的石榴园,早已成为回汉群众团结的象征,累累硕果被精心制作成“同心石榴”文创产品,将“籽籽同心”的美好寓意传递四方。
渑池的仰韶文化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核心地标。统战工作巧妙借力于此,打造“寻根问祖·共话中华”品牌活动。组织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代表走进考古现场,亲手触摸七千年前的陶片,聆听专家讲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断的壮阔历程。在庙底沟博物馆,那些象征早期文化交流融合的彩陶纹饰,成为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古老也最具说服力的“教材”。每一次深情的凝视,都是对“根”的认同,对“魂”的凝聚。
聚力赋能:
新时代的统战交响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三门峡正努力挖掘文化富矿,让统战工作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时代活力。
文化为媒,架设更宽广的“连心桥”。依托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等重大契机,广邀海内外文化学者、商界精英、民间团体,在共研文明起源、共赏黄河壮美的同时,深入交流、寻找合作契合点。将蒲剧的高亢激昂、豫西社火的热闹喜庆、陕州锣鼓书的乡音乡韵,转化为对外联谊的亮丽名片,在乡音乡情中唤起浓浓认同。
文旅融合,拓展“同心圆”的实践场。精心设计“中华文明溯源之旅”、“黄河安澜文化体验线”等特色线路,将统战元素有机嵌入。在虢国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手段生动再现“唇亡齿寒”的历史典故,阐释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的现实深意;在黄河生态廊道,组织“共护母亲河”志愿行动,让统一战线的力量在守护绿水青山中紧密凝聚。支持卢氏县等地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发展乡村旅游,将独特的文化资源(如回族特色饮食、民俗)转化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产业优势。
数字赋能,延展文化统战的辐射力。打造线上“崤函文化统战云平台”,汇聚展示三门峡丰富的统战文化资源、感人至深的团结故事、鲜活生动的活动资讯。利用短视频、VR/AR等新技术,让函谷关的哲思、仰韶村的陶韵、地坑院的风情突破时空限制,“飞入寻常百姓家”,触达更广泛的统战对象,特别是年轻一代。开设“云上文化讲堂”,邀请老子文化、仰韶文化研究专家在线开讲,阐释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智慧与现代统战理念的契合。
文化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统战如舟,乘水而行方致远。三门峡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其文化血脉中奔涌的“和合”之力,正是新时代统战工作最深沉、最恒久的动力之源。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三门峡将以文化为引领,不断汇聚各方力量,让“和而不同”的古老智慧,在携手共绘中国式现代化三门峡实践画卷的壮阔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