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光掠过三门峡的地平线,唤醒了城市,也激活了网球场上跃动的身影,清脆而有节奏的击球声,成为这座城市清晨动听的音符。全民健身的热潮,如何借由网球改变生活、温暖群众?近日,记者走进市区部分网球场,寻找答案。
9月20日,三门峡国际文博城运动公园网球场一早就热闹起来,不同年龄的网球爱好者以球会友,享受运动快乐。三门峡市网球协会原会长张春峰说,每天早上五六点就有人来打网球,下午4点左右更是人流不断,有上班族也有退休群体。
当天下午,网球爱好者秦前辉穿着一身黑色网球服,在球场上优雅挥拍、快速击球,与来自重庆的球友打得难分伯仲。拥有10余年球龄的他表示,网球不仅是锻炼方式,更是积极的社交途径。近期,他刚外出参赛,在与高手交流中不断进步。秦前辉还注意到,近年来网球明星效应和社交媒体的“网球风”吸引了大量女性参与,为运动注入新活力。
60多岁的网球爱好者范新中在球场旁观战,向高手学习。他表示,最初是孩子热爱网球并报名学习,全家在孩子带动下观看、模仿和练习,从零开始自学。如今,一家人已能进行基本对打,共享运动乐趣。
在文博城室内网球场,众多青少年在专业教练的带领下进行网球训练。一位家长表示,孩子学了3个月,已经对网球充满兴趣,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也有明显改善。教练李飞宏进行了近6年的网球教学,他说:“刚开始,学网球的青少年多,后来成年人也慢慢多了。网球运动节奏比较慢,对膝关节的压力小,对提高心肺功有帮助。入门有些难度,学半年左右基本能入门,但还需要继续坚持。”
网球爱好者牛万杰从大学时期开始接触网球,工作后仍经常打网球并加入市网球协会,积极参与网球公益推广,还将这项运动融入家庭生活。“从孩子三四岁起,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她们的网球兴趣,经过两三年系统训练,动作逐渐稳定。去年,我带孩子外出参加了西安、洛阳、郑州等地的CTR青少年积分赛,积累实战经验。”牛万杰说,网球不仅能强身健体,更能塑造孩子独立坚韧的性格。他相信,通过“从娃娃抓起”的梯队建设,未来将有更多孩子加入,推动三门峡网球实现跨越式发展。
据市网球协会名誉会长马朝龙介绍,近年来,三门峡市网球运动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下得到较快发展。2007—2012年,三门峡的网球公益推广已起步,在一些网球教练推动下,在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市外国语小学、市阳光小学等校园推广。2013年,三门峡市第七届运动会首次设网球比赛项目。2016年6月,三门峡市网球协会成立,同年10月,协会组队参加了在临汾市举行的首届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三省四市网球比赛,2017年协会成功举办三门峡站赛事。此后,每年组队参赛交流已成常态。近年来,我市网球场地建设也不断发展,目前,全市场地共有22块。
随着全国网球赛事增多,我市优秀选手张春峰、王晓东、牛万杰、李飞宏、李忠良、周涛峰、陈豫新、赵忠贤经常赴郑州、西安参赛。今年9月中旬在郑州举办的ITF国际网球大师赛郑州站赛事中,市网球协会会长王晓东在40+年龄组别荣获男单、男双、混双三项季军,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张春峰介绍,协会从几十名核心成员发展到如今数百名爱好者,网球成为连接许多三门峡家庭的纽带,夫妻同场、老少齐上阵的场景日益常见。协会坚持每年举办4期纯公益的零基础培训,积极开展“网球进校园”活动。王晓东表示,网球在三门峡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户外场地免费开放,高手乐于指导新手,氛围融洽,未来,协会将不断加强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对外交流,踊跃参加各种赛事活动,进一步推广普及网球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