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9月23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烟火织就的时光信笺
——读余华散文集《世事如烟》
作者:木辛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翻开余华的散文集《世事如烟》,没有他小说中那种令人心悸的冷峻与荒诞,却意外坠入一片满是烟火气的记忆之海。这部散文集像一封被时光浸泡的信笺,字里行间满是生活的细碎褶皱——老弄堂的油烟味、母亲缝补衣物的窸窣声、童年偷摘水果的慌张心跳,这些看似平凡的片段,被余华用文字轻轻拾起,拼凑出一幅满是人间温度的岁月画卷,让每个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记忆的影子。

    书中最动人的,是那些关于“家”的细节描摹。余华写母亲,没有宏大的抒情,只聚焦于日常的琐碎:母亲总在清晨天未亮时起床,厨房里传来柴火燃烧的噼啪声,锅里的米粥咕嘟咕嘟冒着泡,她一边搅动粥勺,一边对着里屋喊“该起了,粥要凉了”;冬天夜里,母亲会把他的棉鞋揣在怀里焐热,第二天早上穿鞋时,脚底传来的暖意能蔓延到心口。这些细节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精准地戳中了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我们记忆中的母亲,不正是这样吗?她们的爱藏在每一顿热饭、每一件暖衣里,藏在岁月的每一个褶皱中。余华写道:“后来我走了很多地方,吃过很多山珍海味,可再也没喝到过那样香的粥。”这句话让我忽然明白,我们怀念的从来不是食物本身,而是食物背后那个为我们操劳的人,以及那段被爱包裹的时光。

    除了亲情外,书中对“市井烟火”的记录也同样鲜活。余华写故乡的老邻居,写巷子里的小商贩,字里行间满是对普通人的尊重与共情。他写楼下修鞋的老王,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准时出摊,修鞋时总是戴着一副老花镜,一针一线格外认真,收费也从不计较;写巷口卖糖糕的张奶奶,糖糕炸得外酥里嫩,每次给孩子递糖糕时,总会多塞一块,笑着说“长身体呢,多吃点”。这些小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构成了生活最真实的底色。余华选择以平等的姿态去观察、去记录,让我们看到,在平凡的生活里,藏着最动人的善意与温暖。就像他在文中所说:“这些人就像巷子里的老槐树,不显眼,却默默给过很多人阴凉。”

    但《世事如烟》并非只有温暖,余华也毫不避讳地写下了时光的残酷与遗憾。他写父亲生病时的场景,自己在外打拼,每次打电话回家,父亲总说“没事,你好好工作”,可当他赶回家时,才发现父亲早已瘦得脱了形;他写童年时最好的伙伴,两人曾一起爬树掏鸟窝、一起在河边摸鱼,后来却因为搬家断了联系,多年后再相遇,只剩下客气的寒暄,曾经的亲密早已被时光冲淡。这些文字没有刻意煽情,却因为真实而更具力量。它让我们看清,时光不仅会留下温暖的回忆,也会带走很多东西——那些我们以为永远不会变的人,那些我们计划了很久却没来得及做的事,最终都成了“往事”里最沉重的一笔。

    《世事如烟》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岁月的模样,也照见了我们自己。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当下,停下脚步,回头看看那些被我们遗忘的时光;它也让我们明白,所谓“往事如烟”,并非是往事消散无踪,而是那些珍贵的记忆,早已化作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在我们疲惫时给予温暖,在我们迷茫时给予力量。这部散文集没有波澜壮阔的剧情,却用最朴素的文字,写出了生活最本真的模样,也让我们懂得,平凡的日子里,藏着最动人的幸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做在风中挺立的人
阅读
狂风中的坚守
于平凡中见真章
烟火织就的时光信笺
微言感悟
谱写山乡巨变的洞庭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