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不被大风吹倒》一书,看起来是散文和记叙文集,读着却有种长篇小说的宏大结构,扑面而来的是黄土地上的碱味与草腥味。在这部以散文为主体、融汇回忆录与书信的集子中,莫言将“大风”这一意象锻造成贯穿始终的生命线。书中开篇致年轻人的信,如同戈壁滩上的驼铃叮当声,以爷爷割草归途遭遇狂风的往事为引子,将祖孙两代人与自然对抗的姿态凝固成永恒的尊严。
莫言让这场风暴在文字中不断变化。当读者在《忆史铁生》中读到史铁生与病痛周旋的往事,在《我的室友余华》里窥见文学青年在时代夹缝中的坚持,便会觉得人生道路上的飓风从未止息,时而变为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价值迷惘,时而是琐碎生活里无声侵蚀尊严的砂砾。这种将个体经验升华为集体记忆的叙事策略,使散文集产生了长篇小说的史诗气质,仿佛每篇独立文章都是被风吹散的纸页,最终在读者心中拼凑出完整的时代风景。
莫言在这部作品里展现了更圆融的叙事智慧,他不再刻意经营魔幻现实的叙事迷宫,而是以娓娓道来的质朴姿态,将苦难转化为可共享的精神资源。在《卷也好,躺也好》等篇目中,他坦然承认时代飓风面前个体的渺小,却又在《分秒必争》里强调“知道万事皆空,所以更要抓紧此刻”的存在主义觉醒。这种看似矛盾的辩证,实则构建了全新的抗争美学:与其执念于战胜狂风,不如在风中学会舞蹈。书中收录的《狂风呼啸》篇,堪称这种叙事伦理的集中展现。当莫言描写父亲拒绝儿子物质赡养、只求“清清白白做人”时,他诠释了传统孝道的美德,将尊严置于物质之上。这种超越性的视角,使苦难不再是需要征服的对象,而是锤炼生命厚度的大熔炉,就像被大风雕刻过的岩石,伤痕本身成就了美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