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9月23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沉睡”到“苏醒” 三门峡传统村落的“焕新密码”
文/图 本报记者 李博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卢氏县狮子坪乡柳树湾村柿子红了民宿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鲜活载体,是乡愁记忆的重要寄托。保护利用传统村落是守护中华农耕文明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客观需要。

    在三门峡,94个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如珍珠般散落在豫西大地,位列全省前茅。石壕村、苏秦村、赵沟村、河南村……一个个承载厚重传统文化的传统村落,哪个说起来都是“响当当”。为了让这些承载着农耕文明基因的古村落既守住根脉,又焕发生机,近年来,一场活化利用的传统村落保卫战正在三门峡扎实推进。近期,记者走进我市部分古村落,聆听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荣的“乡村交响曲”。

    名录为基 让散落的明珠亮起来

    清晨的阳光洒满陕州区观音堂镇石壕村,村口照壁上《石壕吏》的石刻诗文熠熠生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耳熟能详的诗句不禁让人对这座千年古村产生无限遐想。

    “村里有个古朴的小院子,按照村民祖上传下来的说法,这里就是当年杜甫投宿过的院子。”石壕村村干部周军民介绍,小院正崖三孔窑洞,靠西边便是当年杜甫投宿之屋,近年来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论证,各地游客也纷纷慕名参观。

    石壕村夹在南北两山之间,东西方向是一条布满深深车辙和马蹄印迹的古道,即著名的崤函古道。

    当地文史工作者和住建部门联合,历时多年,翻阅县志、走访老者,最终以崤函古道石壕段遗迹和明清王家大院、邢家大院等建筑遗存为实证,让这座“诗韵古村”成功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

    卢氏县文峪乡大桑沟村被专家誉为农耕社会的“活化石”,2018年2月顺利入选河南省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6月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村处于高山峡谷,四面合围,入口窄狭,村内林茂粮丰、泉溪淙淙,20世纪末才修通挂壁公路连接外界。“我们村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得要感谢县文物管理办公室退休专家牛爱民。”大桑沟村原村委会主任杨金芳回忆起当年申报历程,仍是感慨万千。当年,牛爱民跋山涉水深入调研,挖掘出西汉名人桑弘羊到此游历和该村清代进士、曾任大理寺卿张从顺的史料,还考古发掘了原桑公祠的台基、遗物。

    诸如此类的“文化发现”故事,在三门峡并非个例。传统村落的认定需具备历史建筑、古树名木、风土人情等多重要素,而三门峡豫西多山的地理特征,让许多古村落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为摸清家底,三门峡市住建部门联合各乡镇开展拉网式排查,组织专家深入偏远山村,挖掘历史脉络、登记文化元素。2021年,全市推荐62个古村参评第六批河南省级传统村落,33个成功入选,占全省该批次总量的七分之一,居全省首位;2022年推荐49个古村参加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评选,16个上榜,占全省五分之一,再次位居全省首位。

    如今,三门峡已形成以30个中国传统村落、94个省级传统村落为骨干的保护体系。卢氏县作为全国“双千年古县”,以13个国家级、45个省级传统村落的数量占据全市“半壁江山”;陕州区17个传统村落中,以“地下四合院”地坑院村落群为代表,被誉为“人类穴居文明活化石”;渑池县13个传统村落则以明清建筑和红色资源见长。“每一个名录背后,都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文化抢救。”三门峡市住建局村镇科科长秦中元说,全市94个传统村落已全部建立“一村一档”,挂上统一保护铭牌,实施“挂牌保护”,让散落的文化明珠有了“身份证”。

    匠心保护

    让历史的根脉传下去

    金秋时节,卢氏县瓦窑沟乡观沟村核心保护区仓房自然村,山清水秀,豫西一进式院落民居特色鲜明。走进村民张峰家的老院子,一批工人正在修缮施工,工程监理杨学武说:“普通砖0.5元一块,我们采用的传统手工旧砖一块2元多。我们严把建材质量、建筑工艺关,不但要建成精品,还要建成艺术品。”组织施工的胡书光和田红斌、曹光旭都是当地人,他们说,观沟村人杰地灵,在外人员挺多,保护传承、留住根脉,是大功一件。除了张峰家的老院子,此次修缮还有其他12座老院老屋。

    眼下,包括观沟村在内的卢氏县官道口镇新坪村、文峪乡灰堆石村等9个传统村落,正全面开展核心保护区域房屋、院落、街巷修缮和历史元素再现工作。

    渑池县段村乡赵沟村的修缮保护工作持续进行。自该村入选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名录以来,三门峡市、渑池县两级住建部门积极向上级申请立项保护,先后争取保护资金500万元,对核心保护区内10所古院落进行修缮保护,既保护了古村落,也促使村庄人居环境有了大幅度提升。如今,赵沟村的石头巷、镜泉、奶奶庙等历史元素一一复原,“中原石头城”的古朴韵味愈发浓郁。“渑池县还成立了县级传统村落保护领导小组以及专家组,负责传统村落保护和建设中技术指导工作。”渑池县住建局七级职员张保国说。

    卢氏县五里川镇河南村是“一代宗师”“文学巨擘”曹靖华的故里,这里有传承400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卢氏木版年画,有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薛家岭遗址,还有开封女子大学旧址……2022年10月,该村被列入第六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近年,在三门峡市、卢氏县两级住建部门的指导下,该村对“门神局”的15间房屋、门楼及巷道进行修缮,建成卢氏木版年画展示馆和体验馆,现已接待省内外学习团队上百批次。如今,河南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年画村”,木版年画焕发新生机,吸引大批游客游览打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需要大量建设资金,为解决资金难题,三门峡市住建部门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模式。一是积极向住建部和省住建厅申报“传统村落保护项目”,每个项目(村)上级财政补助200万元至500万元。2012年以来,先后有渑池县赵沟村、陕州区曲村等22个古村列入保护项目,争取到补助资金7280万元,对村内传统建筑、院巷、基础设施等进行修缮保护。二是发挥地方政府属地保护责任,地方政府组织资金进行保护和开发。陕州区投资8000万元对张汴乡北营村50座地坑院、520孔窑洞进行保护,在此基础上开发打造陕州地坑院景区。三是鼓励有思想、有情怀、有能力的企业和乡贤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经营,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保护发展传统村落。卢氏县引进河南宿联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河南省奉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陕西澜凯实业有限公司,按市场化保护和经营山水隐庐、沐心民宿等民宿,累计投资约1.98亿元。

    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每个入选村详细建立传统村落保护档案,按要求悬挂传统村落标志牌,委托专业规划部门认真编制保护规划。在施工过程中,要求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修旧如旧,尽可能保护原有建筑风貌和院落格局,严格遵循“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原则,既保护古村古建筑,也传承了豫西传统文化,让历史的根脉代代相传。

    活化利用 

    让古村的烟火旺起来

    秋风正好,卢氏县官道口镇新坪村的豫西百草园里人头攒动,游客们在这里欣赏美景、体验农耕乐趣。这个曾经的“空心村”,自入选传统村落名录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村对19座破旧老院子和农房进行整修,打造成美食坊、酿酒坊、手工艺坊等特色院落,借助周边4A级景区“豫西大峡谷”的客流,把旅游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养生有机结合,每年迎来30万游客。如今,全村发展农家乐70多家、摊点39个,带动280余人就业,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致富村”。

    卢氏县对传统村落的活化模式非常多元。五里川镇河南村修复曹靖华故居,建起靖华故里陈列馆,恢复非遗木版年画“门神局”,创建3A级景区;狮子坪乡柳树湾村开发4A级景区瓮城瀑布;范里镇里铺村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总投资3.93亿元的“卢氏县传统村落保护与食用菌菌棒厂融资建设项目”获得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分行批复,项目将对汤河乡高沟口村、五里川镇河南村、狮子坪乡柳树湾村等5个传统村落进行高水准保护利用,融合发展现代化食用菌产业,通过“以用促保”,实现产业振兴、人员回流。项目得以迅速启动,重振千年古村雄风。

    陕州区的地坑院已形成成熟的“文旅+民俗”模式。张汴乡曲村的“十碗席”农家乐里,游客可以品尝地道的豫西风味;非遗传承人在窑洞内展示剪纸技艺,孩子们围着学习;每到周末,地坑院景区的社火表演总能吸引上千人观看。“游地坑院、吃十碗席、泡温泉、赏红叶”的特色线路,让陕州地坑院年客流量达150万人次,综合产值达1.2亿元,带动周边发展休闲采摘、手工作坊等产业。

    渑池县苏秦村则走出“文化+旅游”的路子。村里复原了苏秦书院、武安寨,将传统庙会升级为“文化庙会”,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于一体,传统民俗特色十分鲜明。赵沟村更成了影视取景地,《玫瑰谷》《留驻桃花源》《大山的儿子》等多部电影在此拍摄,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

    据悉,我市根据不同地区传统村落特色,因地制宜,初步形成四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一是以陕州区张汴乡地坑院为代表的豫西民居民俗文化体验模式,以独特的地坑院为载体,集中展示剪纸、庙会、十碗席等民俗文化;二是以渑池县赵沟村为代表的山村旅游模式,以明清四合院落为核心,依托原生态古村落,开发古村历史文化旅游;三是以卢氏县山水生态民宿为代表的休闲旅游模式,通过恢复、改造山村民居等方式,把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休闲体验结合起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四是“古村保护+红色旅游”模式,卢氏县官坡镇兰草村、横涧乡青山村等将红色资源与古村保护相结合,打造红色教育旅游基地,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色精神。

    ……

    “我们既要守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也要为后人创造可延续的生活场景。”三门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张社朋表示。目前,三门峡市正在扎实推进《三门峡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条例》的出台,从而进一步提升法治化规范化保护水平。随着保护利用的深入推进,这些千年古村必将在传承根脉中绽放时代风华,成为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动注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从“沉睡”到“苏醒” 三门峡传统村落的“焕新密码”
秋日“笺”约 见字如面
我市6位书法家参加
焦姓始祖《焦伯颂歌》音乐MV在我市发布
浓浓书香迎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