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煤”能带来什么?
9月19日,走进位于义马市省级绿色工业园区的河南开祥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祥精细化工”),只见管廊纵横、塔罐林立。在这里,乌黑的煤炭经过气化、酯化、缩聚等工序,完成了“七十二变”:转化为1,4-丁二醇,市场价值提升16倍;转化为高端PBT,市场价值提升近20倍;转化为可降解塑料产品,市场价值提升近25倍……
“不可思议吧,现代煤化工竟能让一块黑煤的价值实现数倍乃至数十倍的跃升。”开祥精细化工技术中心主任张方介绍,产业链每向下游延伸一步,附加值就乘一次“电梯”,最终把煤炭变成人们日常使用的杯子、穿在身上的衣服、所开汽车的零部件等,融入千行百业,装点五彩生活。
谁能想到,煤这一能百变的“黑金”,曾令义马人既倚为命脉,又爱恨交织。
义马市“因煤而兴”,采煤史可上溯至宋元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采煤,始于1960年6月破土兴建的北露天煤矿。
北露天煤矿曾为义马市创造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同时也留下了一个占地3500余亩的采煤坑,破碎危岩、高陡边坡、矿渣堆积。2018年8月,北露天煤矿政策性关闭。
近年来,义马市切实履行矿山生态修复主体职责,创新多元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废弃矿山资源再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北露天矿坑作为矿山生态修复的重点,也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义马市投资2.1亿元,在矿坑东部实施造林绿化,进行了边坡整治、采坑平整、覆土复绿等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矿坑西部实施仓储物流产业导入,引进豫西煤炭储备中心项目和北露天煤炭储备中心项目,努力打造“生态修复+仓储物流”的矿坑利用新模式。
北露天矿坑生态修复后,呈现出了“植被繁茂,还绿于民”的新形象。如今,绿树成荫、生机盎然,矿山地质公园初步建成,综合提升了城市绿地面积,促进区内生态系统的融洽与协调,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
生态的持续向好,归根结底靠的是产业向“绿”而行的转型突围。
义马市以煤为原点,形成了以能源、化工、非金属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产业,正将传统煤化工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
依托开祥精细化工、亿群环保等企业,打通“煤—甲醇—1,4-丁二醇—PBT/PBAT/PBS”产业链条,实现从“一块煤”到“一根丝”再到“一匹布”的华丽变身;
依托中车重装、永翔工贸、金裕机械等企业,重点发展煤机矿山设备、轨道交通等产品,实现了煤机与轨道双轮驱动发展,煤机装备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依托宝宜新材料、瑞辉新材料等企业,重点发展耐火材料、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产品,预制件开发项目打破法国TRB技术垄断,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如今,已是河南省重要能源化工基地的义马市,还依托煤炭储备基础,充分发挥知夏、常村、跃进、千秋、储备煤基地5条密集铁路专用线区位优势,整合周边中小型煤炭物流园,打造能源物流交易园区,努力建设成为能源物流枢纽。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昔日“因煤而建”的义马市,正以绿色转型为笔,在豫西沟壑间绘就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