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静怡)保障重点群体就业,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市持续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加大各类资金资源统筹支持力度,促进重点群体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我市针对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政策宣传、岗位推送和跟踪服务,拓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三支一扶”等政策性岗位2200余个,开发就业见习岗位2400余个,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实现人生价值。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大学生就业双选会等,帮扶就业率92%。
帮助农民工转移就业。我市完善“就业服务机构+劳务中介机构+经纪人+劳动力”服务体系,通过“豫见”系列活动,与江苏、浙江等地合作扩大劳务输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3万人;重点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组织全市脱贫人口县内务工就业7.25万人,省内外、国外务工就业11.61万人。
拓宽退役军人就业渠道。2025年,全市组织退役军人专场招聘16场,推荐三门峡周边及郑州、北京、江苏就业岗位1.8万余个;培训退役军人161人,193名退役军人大学生享受免试专升本提升学历,增强退役军人就业能力。
保障残疾人就业。探索“康复+培训+就业”服务模式,扶持打造省级盲人保健按摩旗舰店3家;开展各类残疾人培训140余期,取得相关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近1300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2600余人。
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我市创新打造“失业职工之家”服务品牌,建立援助台账,为失业人员提供职业指导、心理疏导、岗位推送、免费培训等服务,2025年帮扶700余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对难以实现市场化就业的困难人员,进行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目前安置城镇公益岗1100余人,乡村公益岗2.1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