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以前社区事都是社区定,咱想提意见都没处说。现在不一样了,坐在街头巷尾聊聊天、议一议,很多问题就解决了!”近日,卢氏县城关镇孝亲里社区居民李阿姨一番话,道出了当地基层治理深刻变革。
今年以来,该镇践行“枫桥经验”,探索“凉亭夜话”“甘棠议事”实践,以网格化治理为平台、多元议事为纽带,将“有事好商量”理念融入基层治理末梢,变“治理对象”为“治理力量”,推动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在“烟火气”中升温。
该镇深化“党建+巷长制”,依托辖区241个基础网格,划分街巷楼院952个“微网格”,选聘巷道长、红袖章、楼院长、单元长“四长”1246名,把社区治理“触角”延伸到网格、房、人,推动社区治理从源头到末梢的精准覆盖。文华里社区八网格一居民楼污水管网堵塞,居民对畅通无法协商一致,楼院长上报网格长、社区,组织专业人员、居民代表现场协商达成维修方案,及时化解纠纷并解决了问题。
为凝聚治理合力,该镇各社区构建起“社区干部+网格长+四长+当事人+居民代表”的网格议事组织体系。通过网格长和“四长”的“桥梁纽带”,当事人“诉求不跑偏”,居民代表让“每个群体的声音都被听见”,这一多元主体参与的议事模式,让治理从“社区唱独角戏”变成“大家搭台共同演”。同时,摒弃“会议室开会”刻板形式,采用单元门口“马扎会”、楼院“茶话会”、小巷“议事角”、凉亭“议事会”等,将“污水漫溢”“井盖松动”“停车难”等民生问题摆到明面上议决。文华里社区居民小刘回忆:“上次我随口提了句‘井盖边有人挖洞倒水,晚上走路差点绊倒’,网格长第二天就联系社区解决,还贴了‘小心地滑’提醒牌,效率真高!”
如今,走进城关镇各个社区,凉亭下的“夜话”仍在继续,小广场上的“议事会”时常召开,居民从“治理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受益者”,基层治理的“同心画卷”正徐徐展开。 (叶新波 李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