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9月1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蚁穴里洞见大美星空
——评张中杰短篇小说《蚂蚁上树》
作者:袁炳发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儿童视角往往被用作观察乡村变革的棱镜,折射出成人世界难以捕捉的微妙光芒。张中杰的短篇小说《蚂蚁上树》通过留守儿童蛋蛋与蚂蚁之间的镜像关系,构建了一个既私密又宏大的叙事空间。作品以“蚂蚁上树”菜名为隐喻,将儿童心理成长、乡村社会变迁与传统文化再生编织成一部多声部交响曲。

    《蚂蚁上树》采用了严格的有限视角叙事,所有情节都通过五年级学生蛋蛋的感官与意识过滤。蛋蛋那双观察蚂蚁的双眼,同时成为扫描乡村现实的“CT机”,展现出留守儿童情感结构中的裂缝与光芒。

    小说开篇便确立了蛋蛋与蚂蚁的镜像关系,“老师说过,这些都是位卑不敢忘忧群的小工蚁”。这句让儿童一知半解的生物学知识,成为蛋蛋自身处境的隐喻——他如同工蚁般在乡村社会结构中承担着过早成熟的责任:“爷爷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三天两头犯老胃病,蛋蛋放学常常要为爷爷做饭。”作者巧妙地将儿童对昆虫的天然兴趣转化为存在困境的象征,蚂蚁社会的分工体系与人类社会的阶层分化,在蛋蛋的意识中形成蒙太奇般的叠印。当同学们畅想“大歌星”“足球明星”的未来时,蛋蛋的沉默与后来被嘲笑的“蚂蚁专家”梦想,暗示了乡村儿童被限制的想象。

    儿童视角在此展现出惊人的叙事弹性:一方面保持着对世界的新奇感知(如将“蚂蚁上树”这道菜名误解为真实的昆虫烹饪),另一方面又被迫提前承载成人化的生存焦虑。婚宴场景中,蛋蛋护住“蚂蚁上树”的过激反应,既是对蚂蚁伙伴的幼稚保护,又是对弱势群体命运的直觉反抗。视角的双重性在洪水救蚁的高潮段落达到极致——蛋蛋试图拯救蚂蚁的“幼稚”行为,恰恰折射出对生命平等的深刻理解,其暂时的悲剧性结局则暴露出乡村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的隐性暴力。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通过《蛋蛋日记》的童谣片段构建起另一重隐秘的儿童视角。“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这些童谣不仅标记章节转换,更形成了与主线叙事的情感对位。简洁的韵文如同精神分析的梦境文本,表明了蛋蛋对母爱的渴望和自身的焦虑。当现代性将父母从乡村儿童身边抽离,传统童谣反而成为情感代偿的容器,反讽式的文化处境通过儿童视角获得了本真的呈现。

    《蚂蚁上树》艺术表现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将乡村留守儿童这一沉重主题进行童稚化处理的能力。作者采用了一系列创新手法,使作品在保持现实主义根基的同时,获得寓言般的轻盈质地。

    小说采用了双重文本结构——主线叙事与《蛋蛋日记》的童谣片段相互映照。四句体的童谣不仅调节叙事节奏,更构成潜文本,以更直接的方式表达蛋蛋的情感世界。

    语言风格上,作者精准捕捉了儿童思维的具象特性。当蛋蛋思考“大家都去吃猪肉,猪难道不会疼吗”时,看似幼稚的伦理困惑实际上解构了人类中心的饮食伦理。类似地,将爷爷看《窦娥冤》理解为“自欺欺人”,暴露出儿童逻辑对成人逃避机制的犀利洞察。

    小说对时间的处理同样具有创新性。蛋蛋的时间体验是高度主观的:与父母分离的岁月被压缩为“比影子还模糊”的记忆,而与父亲共处的7天却“仿佛只有短短几秒”。洪水中濒死体验更被处理为时间的悬浮状态:“好像在黑暗里睡了很久很久。”时间感知的失真恰恰最真实地再现了创伤体验。

    《蚂蚁上树》成功通过儿童与昆虫的微观互动,折射出中国乡村社会转型的宏观进程,在乡土书写传统中开辟出新的美学路径。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架起从考古学术到大众科普的桥梁
“书香三门峡·好书月月荐”
劈开心中的大山
蚁穴里洞见大美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