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义马新闻·示范区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9月15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九旬老兵吹响冲锋号:战友们,归队!
新华社记者 武江民 于也童 丁非白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9月12日中午12时许,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志愿军老兵南启祥微微挺直腰板,右手再一次举起那把陪伴他多年的军号。

    随着运送第十二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车辆缓缓经过,这位九旬的老人左手握拳,用全身的力气吹响军号。号声响亮、激昂、充满力量,久久回荡在陵园上空。“战友们,欢迎回家。”南启祥几乎是喊着说。

    这是一场跨越七十多年的“重逢”。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南启祥担任司号员时,曾一次次吹响冲锋号,战友们闻号而动,勇往直前。如今再次吹响军号,南启祥说:“过去吹的是冲锋号,今天吹的是胜利号。这是他们最熟悉的声音。”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我国已迎回12批101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于我们,他们是英雄;于老兵,他们是战友,是盼了七十余载,终得归家的亲人。

    早在几天前,得知志愿军烈士遗骸即将回国的消息后,南启祥就拿出珍藏已久的军号,擦了又擦,试了又试,一首曲子每天要练好几遍,就为了用最好的状态吹响军号,接战友回家。

    9月12日这天,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来了许多志愿军老兵。92岁的杨天银平时要坐着轮椅出行,但他还是执意跨越1200多公里,从江苏徐州赶来。在现场,他和98岁的蹇兆增、93岁的杨培善再一次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岁月在他们身上刻下深深的印记,却从未消解他们对战友的牵挂。“我们是亲密的战友,他们回来了,我们必须见上一面。”杨天银说。

    96岁的程茂友也来了。他手里捧着一个特殊的“信物”,那是几天前他参加“九三阅兵”时拍摄的一张照片。这次来,他想完成一个特殊的“约定”。“我是带着战友的遗愿去的北京。”程茂友说,“来这里我想告诉战友,祖国强大了,他们如愿了。”

    南启祥和曹家麟都来了,他们同年出生,都是15岁就上了战场。两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你多大了?”一位轻声问。

    “我90了。”另一位笑着答。

    “咱俩一边大!”

    “难得相见啊,保重身体,好吗?”

    没有更多言语,他们紧紧握手,继而深深拥抱。岁月染白青丝,但血与火淬炼的战友情,永远不变。他们许下新的约定,明年,他们还要来接战友回家。    (新华社沈阳9月13日电)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义马新闻·示范区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
   第05版:湖滨新闻
   第06版:社会新闻
   第07版:关注
   第08版:综合·小记者
浩气长存天地间
山河无恙英烈归
这封72年前写下的战地家书,送到了
九旬老兵吹响冲锋号:战友们,归队!